《古意》

时间: 2025-01-11 06:36:42

所亲在四方,飘萍无定处。

非不数寄书,游子渺难遇。

岁晚多疾风,黄叶落枯树。

望远无人归,乌鹊故相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意
所亲在四方,飘萍无定处。
非不数寄书,游子渺难遇。
岁晚多疾风,黄叶落枯树。
望远无人归,乌鹊故相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亲人在四面八方,像浮萍一样无定处。并不是不试图寄书联系,但游子渺小而难以相遇。岁末时节,狂风频繁,黄叶纷纷落下在枯树上。望向远方,却没有人归来,乌鹊的叫声也让人更加困惑。

注释:

  • 所亲:所爱的人、亲近的人。
  • 飘萍:比喻漂泊不定的人生状态。
  • 非不:并不是没有。
  •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通常指游子或漂泊者。
  • 岁晚:指年末季节。
  • 疾风:猛风,表示天气恶劣。
  • 乌鹊:指乌鸦和喜鹊,常用于传递信息或象征孤独。

典故解析:

  • 浮萍: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比喻漂泊不定、无依无靠的生活状态。
  • 黄叶:象征着衰败与时光流逝,常用于描写秋冬季节的凄凉。
  • 乌鹊:在古代民间传说中,乌鹊被视为传递信息的鸟,常被用来象征不幸或误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庸德,清代诗人,生平资料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亲情的深刻反思和感悟,风格细腻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的个人经历相关,表达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生活漂泊状态的感慨。清代社会动荡,许多人因战乱或其他原因不得不离家,这种背景使得诗中的情感更为深刻和普遍。

诗歌鉴赏:

《古意》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诗作,诗人在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离家游子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开篇“所亲在四方,飘萍无定处”,不仅描绘了亲人分散在各地的现状,也将游子自身的漂泊感受生动地传达出来。接下来的“非不数寄书,游子渺难遇”则表达了尽管有心相寄,但由于距离和生活的无常,使得交流变得困难,折射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孤独。

“岁晚多疾风,黄叶落枯树”描绘了一幅愈发凄凉的画面,岁末的恶劣天气和凋零的树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悲伤感。最后一句“望远无人归,乌鹊故相误”则传达了对归人的期待与失落,乌鹊的叫声在此成为了孤独与误解的象征,增添了诗的情绪层次。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成功地传达了游子在岁末时节对亲人的无尽思念与对生活的感叹,令人深思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所亲在四方:亲人分散在四面八方。
  2. 飘萍无定处:生活如浮萍般漂泊无定。
  3. 非不数寄书:并不是没有尝试寄信联系。
  4. 游子渺难遇:游子渺小,难以相遇。
  5. 岁晚多疾风:年末时节,风多而急。
  6. 黄叶落枯树:黄叶纷纷落于枯树,暗示衰败。
  7. 望远无人归:远望无归人,孤独感加重。
  8. 乌鹊故相误:乌鹊的叫声让人误解,象征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飘萍”,表达漂泊无定之感。
  • 拟人:描写乌鹊的叫声,赋予自然界以情感。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游子的孤独与思念,传达出对亲情的珍视与对生活的感慨,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面临的无奈与孤独,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归属与联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飘萍:象征漂泊与无定。
  • 疾风:象征生活的艰难与变幻。
  • 黄叶:象征衰败与时间流逝。
  • 乌鹊:象征孤独与误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飘萍”比喻什么? A. 家乡
    B. 漂泊生活
    C. 亲人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岁晚多疾风,黄叶落__”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3. 判断题:诗中“乌鹊故相误”是指乌鹊带来了好消息。 (对/错)

答案:

  1. B
  2. 枯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同样表现了思乡情,但是情感更为豪放,体现出李白对历史的感慨。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描绘了送别之情,同样蕴含思念,但更注重友情与离别。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