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敷行》

时间: 2025-01-11 06:38:39

城南日半上,微步弄妖姿。

含情动燕俗,顾景笑齐眉。

不忧桑叶尽,还意畏蚕饥。

春风若有顾,惟愿落花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南日半上,微步弄妖姿。
含情动燕俗,顾景笑齐眉。
不忧桑叶尽,还意畏蚕饥。
春风若有顾,惟愿落花迟。

白话文翻译:

在城南,太阳已经偏了高,
她轻轻走动,展现出妖娆的姿态。
眼中含情,妩媚的模样打动了燕子的习俗,
她回眸一笑,眉目之间显得格外动人。
她不担心桑叶会枯竭,
反而担心蚕会因饥饿而受苦。
如果春风真的能眷顾我,
我只希望落花的时节能稍微延迟。

注释:

字词注释:

  • 妖姿:指美丽而带有妖媚的姿态。
  • 含情:含有情感,形容眼神中流露出情意。
  • 燕俗:指燕子及其栖息的习俗,可能暗指美丽的女性受到众人的喜爱。
  • 齐眉:形容眉目间的和谐美好。
  • 桑叶尽:桑树的叶子枯竭,蚕无法继续吃食。
  • 蚕饥:指蚕因缺少食物而饥饿。
  • 春风:春天的风,象征着温暖和希望。
  • 落花迟:希望花瓣的凋落能晚一点,象征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典故解析:
“春风”与“落花”常作为春天的意象,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爱情的期盼。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映射出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子范,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态,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罗敷行》可能是在春天时创作,诗人借助自然的景色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生活的思考,显示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罗敷行》是一首极具诗意的古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爱情的渴望。全诗以“城南日半上”开头,描绘出一个温暖的春日午后,阳光洒落,给人一种恬静而美好的感觉。诗中的女子以“微步弄妖姿”展现出她的优雅与妩媚,她的动作轻盈而富有韵味,仿佛在与春风共舞,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接着,诗人通过“含情动燕俗”进一步深化了女子的魅力,她的眼神流露出的情感,甚至让悠然自得的燕子也为之动心。这种情感的传递,不仅体现了她的美丽,更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仿佛她的存在让整个春天都变得生动起来。

而“不忧桑叶尽,还意畏蚕饥”则揭示了女子内心的柔情与忧虑,虽然她不担心桑叶的枯竭,但仍然对蚕的饥饿感到担忧。这种细腻的情感变化,突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细腻观察。最后,诗人以“春风若有顾,惟愿落花迟”结束,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希望时间能够慢一些,给人以更多的享受。

整首诗在意象的安排上,展现出一种温柔而富有情感的气质,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爱情的渴望,表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城南日半上:描绘了一个春日的午后,时间已到中午,阳光明媚。
  • 微步弄妖姿:女子轻盈的步伐,展现出她的妩媚,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
  • 含情动燕俗:她的眼神中含有情感,连燕子都为之动心,展现了她的魅力。
  • 顾景笑齐眉:她回眸一笑,眉目之间流露出和谐美好。
  • 不忧桑叶尽:她内心不惧桑叶的消逝,反映出一种从容。
  • 还意畏蚕饥:却又对蚕的饥饿感到不安,展现出她的细腻与关怀。
  • 春风若有顾:若春风能眷顾她,象征着对幸福的期待。
  • 惟愿落花迟:希望花瓣能稍微延迟凋落,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姿态比作妖娆,生动形象。
  • 拟人:春风被赋予了情感,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女子的美丽,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传递了一种温柔而浪漫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温暖、希望与生命力。
  • 落花:象征美好的事物易逝,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 桑叶与蚕:象征生活的现实与责任,暗含对未来的担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场景?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含情动燕俗”中的“燕俗”指的是?
    A. 燕子的习惯
    B. 燕子的窝
    C. 燕子的鸣叫
    D. 燕子的飞行

  3. 诗人在最后希望什么?
    A. 落花早点凋谢
    B. 落花迟些凋谢
    C. 春风能走开
    D. 蚕能快点长大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庐山谣》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与情感,表现出对爱情的向往。与《罗敷行》相比,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壮丽,后者则更多地关注个体情感的细腻。两者均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但风格各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精华赏析》
  • 《南北朝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