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棹孤舟 题钊儿画茅舍归舟》

时间: 2025-01-11 11:22:31

缥缈长天山影淡。

认前村、维舟收缆。

树绕垂藤,柴门篱落,灯火幽窗阴暗。

半隐陂陀临水占。

挂凉蟾、寒光如鉴。

西塞山边,烟蓑雨笠,消受风恬云敛。

意思解释

明月棹孤舟 题钊儿画茅舍归舟

原文展示

缥缈长天山影淡。认前村维舟收缆。
树绕垂藤,柴门篱落,灯火幽窗阴暗。
半隐陂陀临水占。挂凉蟾寒光如鉴。
西塞山边,烟蓑雨笠,消受风恬云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恬淡的乡村画面。诗人首先看到远处山影在淡淡的天空中隐约可见,辨认出前方的村庄和停泊的船只。四周绿树环绕,垂藤摇曳,柴门与篱笆相映成趣,窗户透出微微的灯光,显得幽暗而温馨。水边的陂陀隐约可见,月光如镜子般悬挂在空中,清冷而明亮。在西塞山的边缘,烟雨朦胧,渔人蓑衣笠帽,悠然自得地享受着和风细雨,云雾渐渐散去,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注释

  • 缥缈:形容空灵、轻薄的样子。这里用以形容天空的柔和和空灵。
  • 维舟:停泊的船只,指诗人看到的村庄旁的船。
  • 陂陀:水边的土堤,隐喻着自然之美。
  • 凉蟾:指明亮的月亮,蟾蜍常被用来形容月亮,古人认为月亮是蟾蜍所化。
  • 西塞山:指的是西边的山,常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代表诗人心中的归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太清(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写景抒情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展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题为“明月棹孤舟”,是对一幅画作的题赠,表达了诗人在欣赏钊儿的画时所引发的思绪。画中描绘的茅舍与归舟,给人一种归隐田园的宁静感,正是诗人心中向往的生活。

诗歌鉴赏

《明月棹孤舟》是一首富有画面感和情感深度的诗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一个宁静的乡村夜晚。开篇用“缥缈长天山影淡”勾勒出一个空灵而辽阔的天空,给人一种遥远而宁静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认前村维舟收缆”的细节,带领读者走入一个具体的场景中,似乎能听到水波轻轻拍打船舷的声音。

诗中的“树绕垂藤,柴门篱落”,则描绘出了一幅温馨的乡村生活图景,展现出自然与人居的和谐共处。尤其是“灯火幽窗阴暗”,不仅表现了夜晚的静谧,也暗示了人们在灯下的温暖与安宁。

接下来的“半隐陂陀临水占”,让人感受到一种隐秘之美,似乎是隐居者的生活。月光的“寒光如鉴”又为整幅画面增添了一层清冷的美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体悟与情感的流露。

最后一句“消受风恬云敛”,更是升华了全诗的意境,表达了对自然境界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整首诗在描写静谧的乡村生活之余,流露出诗人对恬淡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意境深远,令人陶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缥缈长天山影淡:描绘了长空中淡淡的山影,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2. 认前村维舟收缆:诗人认出前面的村庄,船只停泊,生活气息浓厚。
  3. 树绕垂藤,柴门篱落,灯火幽窗阴暗:细致描绘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人居,营造出温馨和宁静的氛围。
  4. 半隐陂陀临水占:表达自然的隐秘之美,似乎有隐士在此栖息。
  5. 挂凉蟾寒光如鉴:月光明亮如镜,给人一种冷清而清澈的感觉。
  6. 西塞山边,烟蓑雨笠,消受风恬云敛:描绘渔人的生活,表现出悠然自得的心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凉蟾寒光如鉴”,将月亮比作寒蟾,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在句式上有对称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韵律感。
  • 意象:使用自然景物,如松树、篱笆、灯火等,营造出宁静的氛围,传达了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反映了对归隐生活的理想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明月:象征着宁静、纯洁和思乡之情。
  2. 孤舟:代表着孤独、自由与思考的空间。
  3. 茅舍:象征田园生活的简朴与自然。
  4. 灯火:象征着温暖和人间的温情。
  5. 烟雨:代表着朦胧的自然美和生活的细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顾太清
    B. 李白
    C. 杜甫

  2. “缥缈长天山影淡”主要描绘的是? A. 乡村生活
    B. 自然景色
    C. 战争场景

  3. 诗中“凉蟾寒光如鉴”中的“凉蟾”指的是什么? A. 鱼
    B. 月亮
    C. 夕阳

答案

  1. A. 顾太清
  2. B. 自然景色
  3. B. 月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1. 《送元二使安西》:同样描绘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但更多的是友谊与分别之情。
  2. 《归园田居》:强调隐逸生活的理想,和本诗有相似的追求。
  3. 《夜泊牛津》:通过夜晚的景象,展现了孤独与思索的情感,与本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顾太清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歌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