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衣曲》

时间: 2025-01-11 11:03:52

博山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

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

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

满堂醉客争笑语,嘈囋琵琶青幕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博山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
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
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
满堂醉客争笑语,嘈囋琵琶青幕中。

白话文翻译:

博山香炉中袅袅的香雾升腾,红烛引导着我走向更衣的地方。夜啊,怎么会这么漫长,邻家的鸡还没叫,寒雁已经飞过。庭前的雪压弯了松树和桂花丛,廊下点点灯光映照着悬挂的纱笼。满堂的醉客争相欢笑,琵琶声在青色的幕布中嘈杂回荡。

注释:

  • 博山:指博山香炉,古代一种香炉,通常用来焚香。
  • 炯炯:形容光亮的样子,这里指香雾缭绕。
  • 红烛:指红色的蜡烛,常用作夜晚照明。
  • 更衣处:指更换衣物的地方。
  • 夜如何其夜漫漫:表达夜晚漫长无尽的感觉。
  • 邻鸡未鸣:邻居的鸡还没有叫,暗示时间还早。
  • 寒雁度:寒冷的雁群飞过,描绘冬季的景象。
  • 庭前雪压松桂丛:雪压在松树和桂花丛上,描绘冬日雪景。
  • 悬纱笼:指用纱帘悬挂的灯笼。
  • 满堂醉客争笑语:指满堂的客人醉酒后高声说笑。
  • 嘈囋琵琶青幕中:琵琶声嘈杂,背景是青色的幕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谦斋,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诗作以清新、俊朗著称,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刘禹锡曾任职于多个地方,因直言不讳而遭贬谪,经历了许多政治风波。

创作背景:

《更衣曲》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社会相对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此诗描绘了一个冬夜的场景,展现了当时的生活风貌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诗歌鉴赏:

《更衣曲》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一个冬夜的温馨场景,诗的开头以“博山炯炯吐香雾”引入,香气缭绕,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感觉。接着,通过“红烛引至更衣处”描绘了温暖的氛围,营造出一种亲密的生活场景。诗的中间部分,诗人通过“夜如何其夜漫漫”表达了夜晚的漫长和寂寥,暗示着对时间的感慨。

后半部分则转向了热闹的场景:“满堂醉客争笑语,嘈囋琵琶青幕中”,在描写宴会的喧闹与欢愉中,反映了人们在寒冷的季节中追求温暖和欢乐的情感。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冬夜的两种对比:宁静与喧嚣,孤独与热闹,突显了人们在生活中对温暖与欢乐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博山炯炯吐香雾:开篇描绘了香炉的香气,营造出神秘氛围。
  2. 红烛引至更衣处:红烛的光辉引导着人们走向温暖的空间,传达出温情。
  3. 夜如何其夜漫漫:夜晚显得漫长,感叹时间的流逝。
  4. 邻鸡未鸣寒雁度:邻里的鸡尚未叫,寒雁飞过,暗示时间的早晨尚未到来。
  5. 庭前雪压松桂丛:雪压弯了松树与桂花,画面清冷却美丽。
  6. 廊下点点悬纱笼:灯光的点点映照出温暖的气氛。
  7. 满堂醉客争笑语:醉客之间的欢声笑语形成鲜明对比。
  8. 嘈囋琵琶青幕中:琵琶声在热闹中回荡,增加了诗歌的音律美。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博山炯炯”比喻香气的浓郁。
  • 拟人:借用“雪压松桂丛”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对仗:如“满堂醉客争笑语”与“嘈囋琵琶青幕中”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冬夜的生活场景展开,表现了人在寒冷中追求温暖与欢乐的情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生活的两面性,既有孤独的夜晚,也有热闹的欢聚,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博山香炉:象征着宁静与内心的修养。
  2. 红烛:代表温暖与光明。
  3. 寒雁:象征着孤独与时光的流逝。
  4. 庭前雪:象征着冬季的清冷和自然的美丽。
  5. 醉客: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享受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更衣曲》的作者是谁?

    • A. 白居易
    • B. 刘禹锡
    • C. 杜甫
    • D. 王维
  2. 诗中提到的“博山”指的是什么?

    • A. 一座山
    • B. 一种香炉
    • C. 一种花
    • D. 一种鱼

答案:

  1. B. 刘禹锡
  2. B. 一种香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刘禹锡的《更衣曲》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均描绘了夜晚的场景,但刘禹锡更偏重于生活中的细腻观察,而白居易则侧重于个人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的魅力。两者在表达上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
  • 《诗词鉴赏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