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昼居池上亭独吟
作者: 刘禹锡 〔唐代〕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正午的阳光下,独自在池边的亭子中吟唱的情景。他在树荫下静静地观察蜜蜂的活动,心中闲暇地想象着仙鹤的优雅形态。他饮着法酒以调养身心,弹奏清雅的琴音以陶冶性情。此时他心中感念浩然正气已然消散,手中的拐杖又何必再去铭刻呢?
注释
- 日午:正午,太阳最强烈的时候。
- 树阴正:树的阴影正好覆盖在这里。
- 独吟:独自吟唱,表达孤独和自我陶醉的状态。
- 蜂教诲:蜜蜂在花间采蜜,似乎在教导人们勤劳。
- 闲想鹤仪形:悠闲地想象仙鹤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恬淡的心境。
- 法酒:用来调养身心的酒,共有修身养性的作用。
- 清琴:优雅的琴声,象征高雅和清静。
- 浩然机已息:浩然之气已然平息,指心中壮志未酬或失去动力。
- 几杖复何铭:一支拐杖又何必刻上铭文,表明对人生的无奈和淡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寒山,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意象丰富、风格独特著称,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他曾长期担任地方官职,经历了多次贬谪,因而在诗中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由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刘禹锡的晚年,正值他被贬谪之际,常常感受到政治的失意与个人理想的落空。诗中所描绘的宁静生活,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昼居池上亭独吟》是一首表现诗人内心宁静与淡泊情怀的作品。诗人在正午的树荫下,独自吟唱,呈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这种独处与吟唱的状态,仿佛是在与自然对话,体现出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前两句描绘了一个静谧的环境,阳光透过树叶洒下,诗人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静看蜜蜂的辛勤劳动,似乎从中感悟到生活的哲理。接下来的“闲想鹤仪形”,则流露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思考。仙鹤作为高洁的象征,暗示着诗人心中追求的境界。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两句,通过饮酒与弹琴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身心的调养与修养。这不仅是对生活的享受,也是对内心深处宁静的追求。最后两句则流露出一丝感伤,感叹自己心中的浩然之气已然消逝,手中的拐杖又何必再去铭刻,似乎在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孤独中的坚韧与淡泊,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午树阴正:正午时分,树荫正好投射在我身上,营造出一种安静的氛围。
- 独吟池上亭:在池边的亭子中,我独自吟唱,表明一种孤独的诗人状态。
- 静看蜂教诲:静静地看着蜜蜂忙碌的身影,体会到勤劳和生活的智慧。
- 闲想鹤仪形:心中放松,幻想着仙鹤的优雅姿态,象征理想与美好。
- 法酒调神气:饮用法酒以调和身心,表现出一种修养和自我陶冶的心态。
- 清琴入性灵:弹奏清雅的琴声,深入到性情的内在,显示出艺术的魅力。
- 浩然机已息:内心的浩然之气已经平息,表明对理想的失落与无奈。
- 几杖复何铭:拐杖又何必刻上铭文,借此表达对人生的无常与淡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法酒”与“清琴”,将饮酒与弹琴比作一种精神的调和。
- 对仗:前后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蜜蜂的“教诲”赋予其人性化特征,强调了劳动的智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宁静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感慨,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阳光与树阴:象征着生活的节奏与宁静。
- 蜜蜂:象征勤劳与智慧。
- 仙鹤:象征高洁与理想。
- 法酒与清琴:象征修养与艺术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日午树阴正”指的是什么时间?
- A. 清晨
- B. 正午
- C. 傍晚
- D. 午夜
-
“静看蜂教诲”中的“教诲”意指什么?
- A. 学习
- B. 劳动
- C. 休息
- D. 享乐
-
诗人为何感叹“浩然机已息”?
- A. 对生活的满意
- B. 对人生的失落
- C. 对理想的追求
- D. 对自然的热爱
-
诗中提到的“清琴”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饮品
- C. 一种花
- D. 一种诗歌
答案
- B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表现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但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反映离别之情,与刘禹锡的淡泊心态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