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朗州崔员外与任十四兄侍御同过鄙人旧居…时守吴郡》

时间: 2025-01-11 08:17:24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

一辞御苑青门去,

十见蛮江白芷生。

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阖闾城。

何人万里能相忆,同舍仙郎与外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
一辞御苑青门去,十见蛮江白芷生。
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阖闾城。
何人万里能相忆,同舍仙郎与外兄。

白话文翻译:

往日我和你住得相邻,招屈亭旁枫树林中橘树旁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我自从离开御苑,走出青门后,十次在蛮江边看到白芷盛开。
自那时起我曾多次受到朝廷的召唤,而如今我又守卫着阖闾城。
是谁在千里之外能够念念不忘,唯有同住一处的仙郎与外兄。

注释:

  • 招屈亭:位于吴郡的一个亭子,诗人曾居住在此。
  • 鹧鸪声:指鹧鸪的鸣叫声,象征着宁静的环境。
  • 青门:古代宫廷的门,诗人在此离开了朝廷。
  • 蛮江:即现在的长江,流域广阔,白芷是生长在江边的花草。
  • 阖闾城:吴国的都城,后来的苏州市,诗人目前守卫的地方。
  • 宣室召:指诗人曾多次受到朝廷的召唤。

典故解析:

  • 鹧鸪: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乡村的宁静和美好。
  • 宣室:古代指的是皇宫中的寝室,常常用来象征朝廷和权力的召唤。
  • 阖闾城:象征着诗人历经波折后的安稳生活与守卫职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醉吟先生,唐代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以骈文和古文著称,作品风格清新,富有哲理,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此时正值政治波动,曾因政见不合而被贬,生活在吴郡。此诗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以及在外生活的孤独与安稳之间的感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回忆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开头两句描绘了故居的自然环境,枫林与橘树的交织,鹧鸪的鸣叫声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仿佛将读者带入诗人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生活中。接着,诗人提到自己离开朝廷后的生活,虽然被召回的次数很多,但如今却被贬至阖闾城,生活境遇的变化引发了对友人的思念。最后两句则感慨于即使身在万里之外,也无法忘怀过去的同伴与亲近的朋友,表达了友情的珍贵和深远的情感。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情怀,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昔日居邻招屈亭:回忆往昔,强调与友人的亲近。
  2. 枫林橘树鹧鸪声:描绘故居的自然风光,传达宁静与美好。
  3. 一辞御苑青门去:表露出离开朝廷的无奈与告别。
  4. 十见蛮江白芷生:反复提及白芷,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5. 自此曾沾宣室召:提到曾经的荣耀与被召回的经历。
  6. 如今又守阖闾城:承认现状,反映出对生活状态的接受。
  7. 何人万里能相忆: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8. 同舍仙郎与外兄:强调友情与亲情的深厚。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枫林橘树”,形成和谐美感。
  • 比喻:将友人比作“仙郎”,突显其高洁的品格。
  • 象征:鹧鸪声象征故乡的温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友人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即使身处异地,心中仍然惦念着过去的美好和亲友的情感,展现了唐代文人对友情的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枫林:象征秋天的宁静与美好。
  2. 橘树:代表丰收与希望。
  3. 鹧鸪声:象征乡村的宁静和自然的和谐。
  4. 蛮江:象征流淌不息的岁月与变化。
  5. 阖闾城:象征诗人现状的安稳与守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招屈亭”位于哪个地方? A. 长安
    B. 吴郡
    C. 洛阳
    D. 成都

  2. 诗人对阖闾城的情感是? A. 忧伤
    B. 感慨
    C. 自豪
    D. 疏远

  3. 诗中提及的“白芷”是什么季节的花?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的诗作。
  • 李白《夜泊牛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刘禹锡 vs. 白居易:两位唐代诗人都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但刘禹锡更倾向于抒发个体的情感,白居易则更强调社会的责任与人文关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刘禹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