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 其一 题庞檗子填词图》

时间: 2025-01-11 21:51:24

金管玉箫凄怆。

隔浦时闻清唱。

刻羽移商谁与抗。

白石风流无恙。

人间绝少知音。

最怜短烛孤吟。

侬也伤心故国,忍教虎气消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管玉箫凄怆。隔浦时闻清唱。刻羽移商谁与抗。白石风流无恙。人间绝少知音。最怜短烛孤吟。侬也伤心故国,忍教虎气消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凄凉的音乐和孤独的心情。金色的管乐和玉制的箫声显得悲伤,时不时地从河对岸传来清脆的歌声。谁会与这刻意的音律相抗衡呢?白色的石头依旧风流倜傥,但人世间却鲜有人懂得知音。最让我怜惜的,是那短短的蜡烛下的孤独吟唱。我也因故国的衰落而感到伤心,忍不住感叹气节的消沉。

注释

  • 金管:指金制的乐器,象征华丽与美好。
  • 玉箫:玉制的笛子,代表高雅与清音。
  • 凄怆:形容音乐的悲凉,令人心痛。
  • 隔浦:指河对岸,表现出距离与孤独。
  • 刻羽移商:指用刻意的手法改变音律,隐喻追求完美的艰辛。
  • 白石:象征孤独的高洁。
  • 知音:指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 短烛孤吟:短小的蜡烛下独自吟唱,表现出孤独和无奈。
  • 虎气:象征气节和志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旭,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常常融入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创作背景

《清平调 其一》写于清代,诗中流露出对故国的伤感与对音乐的热爱,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知识分子的孤独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清平调 其一》通过细腻的音律和丰富的情感传达了诗人对音乐与人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金管玉箫凄怆”勾勒出了一幅悲凉的画面,金色的乐器与玉制的箫声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外在的华丽与内心的伤痛。接着,“隔浦时闻清唱”展现了孤独的音乐在空间上的隔阂,诗人仿佛在向远处传来的歌声诉说自己的心情。

“刻羽移商谁与抗”,诗人自问,谁能与这刻意雕琢的音律相抗衡,流露出对艺术追求的无奈与孤独。随后提到“白石风流无恙”,用白石象征着高洁的品格,然而“人间绝少知音”却揭示了现实的残酷,真正理解自己的知音实在少之又少。

最后,两句“最怜短烛孤吟”,“侬也伤心故国,忍教虎气消沉”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短烛的孤独与对故国的伤感交织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我理想的挣扎,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金管玉箫凄怆:通过描绘美丽的乐器,揭示出一种悲伤的情绪。
  2. 隔浦时闻清唱:远处传来的歌声,暗示着距离与孤独。
  3. 刻羽移商谁与抗:对艺术追求的反思,表达了孤独感。
  4. 白石风流无恙:强调高洁而无损的品质。
  5. 人间绝少知音:感慨真正理解自己的知音少之又少。
  6. 最怜短烛孤吟:孤独中的吟唱,表现内心的无奈。
  7. 侬也伤心故国,忍教虎气消沉:对故国的忧虑与对理想的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乐器与情感相联系,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乐器赋予情感,使得音乐的悲凉更为真实。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孤独与知音难觅、对故国的忧虑,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艺术的追求,传达出一种伤感而高尚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管、玉箫:象征华丽的艺术与内心的悲伤。
  • 白石:高洁的品格,象征着孤独的清高。
  • 短烛:象征短暂生命与孤独。

这些意象不仅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也反映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出孤独与追求的矛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乐器有哪些?

    • A. 笛子
    • B. 箫
    • C. 管
    • D. 鼓
  2. 诗人感叹“人间绝少知音”,主要是因为?

    • A. 自己的艺术追求
    • B. 朋友少
    • C. 生活艰辛
    • D. 国家动荡
  3. “短烛孤吟”中的“短烛”象征什么?

    • A. 长久的理想
    • B. 短暂的生命与孤独
    • C. 明亮的希望
    • D. 温暖的友情

答案

  1. C. 管
  2. A. 自己的艺术追求
  3. B. 短暂的生命与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红楼梦词》曹雪芹

诗词对比

高旭的《清平调 其一》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均表达了孤独与对故国的思念,但高旭更侧重于对艺术的追求与感叹,而李白则通过历史的视角,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高旭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古代诗词与现代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