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黄柳 暮宿华严寺》

时间: 2025-01-11 22:50:48

飞翚殿角,插向天西北。

铃语半空声策策,行尽乔松密箐。

梵嫂迎门似相识。

佛灯碧。

风幡袅千尺。

漫逃暑,梵王宅。

访经楼、俛仰俱陈迹。

辽鹤归来,十年如梦,依旧涛声撼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飞翚殿角,插向天西北。
铃语半空声策策,行尽乔松密箐。
梵嫂迎门似相识。
佛灯碧。风幡袅千尺。
漫逃暑,梵王宅。
访经楼俛仰俱陈迹。
辽鹤归来,十年如梦,
依旧涛声撼壁。

白话文翻译

殿角飞翘,指向天的西北方。
半空中传来铃声,清脆悠扬,
走完了那密密的松林小道。
迎门的梵嫂似乎很熟悉我。
佛灯的光影是碧绿的,
风中的幡旗轻轻摇曳,直上千尺。
无意中逃避了暑热,来到梵王的宅邸。
在经楼上俯仰之间,都是古老的遗迹。
辽鹤归来,十年如梦,
依旧是涛声震撼着寺壁。

注释

  • 飞翚:形容殿角高耸的样子。
  • 铃语:指佛教寺庙中铃声的清脆声响。
  • 梵嫂:指寺庙中的女僧。
  • :形容佛灯的颜色,象征宁静。
  • 风幡:寺庙中悬挂的旗帜,随风飘动。
  • 漫逃暑:无意中逃避了炎热的夏天。
  • 梵王宅:指佛教寺庙。
  • 俛仰:抬头和低头,形容态度的敬仰。
  • 涛声撼壁:形容海浪声震撼寺庙的墙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公渚,近现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细致观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黄公渚对华严寺的访问期间,表现出他在寺庙中感受到的宁静与超脱,反映了他对佛教文化的向往与思索。

诗歌鉴赏

《淡黄柳 暮宿华严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华严寺的经历,展现了寺庙的宁静与神秘。诗的开头,飞翘的殿角与铃声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土。接着,梵嫂的迎接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暗示着诗人与寺庙之间的亲切关系。

“佛灯碧,风幡袅千尺”两句,将视觉与听觉结合,描绘出寺庙静谧的景象,突显出一种和谐与安详的气氛。而“漫逃暑,梵王宅”则表现了诗人对避暑的向往与对佛教文化的认同,仿佛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最后,诗中提到“辽鹤归来,十年如梦”,时间的流逝与回忆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感慨,仿佛在说,尽管岁月变迁,心中那份对自然与佛教的热爱依然如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飞翚殿角,插向天西北:描绘寺庙的高耸,象征着向往天空的精神追求。
  • 铃语半空声策策:铃声清脆,仿佛在空中回响,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行尽乔松密箐:经过密林,感受到自然的包围。
  • 梵嫂迎门似相识: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暗示着人与佛教文化的亲近。
  • 佛灯碧,风幡袅千尺:视觉美感与动态描写,突出寺庙的宁静。
  • 漫逃暑,梵王宅:对避暑的向往,体现了对佛教文化的认同。
  • 访经楼俛仰俱陈迹:古老的遗迹和文化的积淀,体现了历史的厚重。
  • 辽鹤归来,十年如梦:时间的流逝与回忆的交织,表达对过去的感慨。
  • 依旧涛声撼壁:海浪声依然震撼,象征着永恒不变的自然力量。

修辞手法

  • 比喻:比如“飞翚殿角”比喻寺庙的高耸,象征着向往。
  • 拟人:铃声被赋予了“语”,使其更加生动。
  • 对仗:如“俛仰俱陈迹”,体现了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与佛教文化为背景,表现了人对宁静、和谐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与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洞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翚殿角:象征高尚追求。
  • 铃声:象征内心的宁静。
  • 梵嫂:象征人情温暖。
  • 佛灯碧:象征灵性与宁静。
  • 涛声:象征自然的力量与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黄公渚
    C. 杜甫

  2. “飞翚殿角”中的“翚”字意思是? A. 飘动
    B. 高耸
    C. 低垂

  3. 诗中提到的“梵嫂”指的是? A. 寺庙的和尚
    B. 寺庙的女僧
    C. 游客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 by 黄公渚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与黄公渚的《淡黄柳 暮宿华严寺》,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但李白更注重豪放与奔放,而黄公渚则更注重细腻与宁静。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人年谱》
  • 《佛教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