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文翻译:
祖国破碎,但山河依旧在;春天来临,城市中草木繁茂。
感怀时局,花儿引得我泪流不止;恨别离,鸟儿的鸣叫让我心惊。
烽火连绵三个月,家书的价值堪比万金。
白发愈加稀少,似乎连发簪也难以稳固。
注释:
- 国破:国家破碎,指国家遭受战乱。
- 山河在:山河依旧存在,表达对祖国的怀念。
- 春草木深:春天草木茂盛,反衬出凄凉的时局。
- 感时:感怀时局,感受到社会动荡带来的悲伤。
- 花溅泪:花儿使我泪水涟涟,形象地表现了悲伤。
- 烽火:战乱的信号,象征战争的持续。
- 家书:家人写来的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 白头搔更短:白发愈加稀少,表现出诗人心中的忧愁和无奈。
典故解析:
杜甫的《春望》是在安史之乱期间写成的,反映了国家动荡和个人悲苦的双重主题。诗中提到的“烽火”即是战争的象征,而“家书抵万金”则强调了战乱中与家人通信的重要性与珍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其诗风沉郁,内容涉及民生疾苦、国家兴亡等,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身处战乱之地,目睹了国家的分崩离析,亲身感受到家庭的破碎和个人的无奈。他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春望》是杜甫在国家动乱、个人遭遇困境时所作,情感深沉而细腻。诗的开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便展现了强烈的对比,虽山河依旧,但国家已破。春天的景象与国家的破碎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痛心与无奈。
接下来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更是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花开时节却让人泪流不止,鸟鸣声中更是充满了对离别的恨意。这种感情的深度,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无奈与绝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揭示了战乱的持久性和与家人联系的艰难,家书在战乱中显得尤为珍贵,仿佛是对家人情感的寄托和安慰。
最后一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了诗人因忧愁而愈发苍老的无奈,白发的减少让他难以束发,象征着心中沉重的负担。
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深刻揭示了战乱给个人和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展现出杜甫对家国的深切思考与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国破山河在:国家虽然破坏,但山河依旧存在,反映出对国土的依恋。
- 城春草木深:春天来了,城市中的草木繁盛,形成对比,表现出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 感时花溅泪:感受到时局的变化,花开也让人流泪,表达悲伤情绪。
- 恨别鸟惊心:鸟鸣声让人感到心痛,表达对离别的怨恨和惆怅。
- 烽火连三月:战争持续不断,烽火连绵,象征着国家的动荡。
- 家书抵万金:家人的信件在这种情况下显得极为珍贵,传递着思乡之情。
- 白头搔更短:因忧愁而白发更少,体现出岁月无情和心中的焦虑。
- 浑欲不胜簪:白发减少,发簪难以固定,表达了心中沉重的负担。
-
修辞手法:
- 对比:如“国破”与“山河在”的对比。
- 象征:烽火象征战乱,花鸟象征离愁。
- 拟人:花和鸟被赋予了情感,使情感更加生动。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杜甫对国家破碎、个人离愁的深切关怀,体现了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感慨和无奈。
意象分析:
- 国破:象征国家的动荡和破碎。
- 山河:代表自然的永恒与不变,和人的脆弱形成对比。
- 草木深:春天的生机与国家的凋零形成鲜明对比。
- 花泪:象征情感的流露,花的美丽与悲伤交织。
- 烽火:战争的象征,暗示国家的危机。
- 家书:家庭联系的重要性,象征着思念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国破”指的是: A. 自然灾害
B. 国家战争破碎
C. 个人遭遇 -
“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什么: A. 家书的价值
B. 书信的数量
C. 书信的内容 -
“白头搔更短”中的“白头”指的是: A. 年龄增长
B. 心中的忧愁
C. 家人的离去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春望》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和自然的感悟,但《春望》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和个人的悲情,而《登鹳雀楼》则展现了更为乐观的壮丽景象。
参考资料:
- 《杜甫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