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二十首 其三》
时间: 2025-01-26 23:02:34意思解释
贺新郎二十首 其三
作者: 李慈铭 〔清代〕
原文展示
作计吾归矣。算长安衣冠物望,如斯而已。扰扰一群乌白头,妄语便为名士。只君辈姓名难记。但觉逢人都不识,更天涯何处寻知己。我与我,周旋耳。此间无地堪沉醉。便当年虎贲驺卒,至今馀几。柴棘胸中三斗许,触处即生芒刺。部事事不如人意。绛灌无文随陆武,要何如铜雀台前伎。谁健者,令公喜。
白话文翻译
我计划回归了。长安的衣着和物品也不过如此而已。周围一群白头苍苍的人,自以为是的谈论着,竟然妄称为名士。只不过你们的名字我难以记住,感觉遇见的人都不相识,还能在天涯何处寻找到知己呢?我和我自己,互相周旋罢了。这地方也没有值得我沉醉的。回想当年我如虎贲驺卒般壮志凌云,如今还有多少呢?心中如柴棘般的烦恼,随处都能感受到刺痛。事务都不如意,红酒无文随便倒给陆武,要何如铜雀台前的歌舞?谁能让我高兴呢?
注释
- 白头: 指年老的人。
- 妄语: 指无根据的言论。
- 虎贲驺卒: 古代军中勇猛的士兵,象征年轻时的豪情壮志。
- 铜雀台: 三国时期的著名建筑,寓意繁华和盛世的享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慈铭(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词作,常以个人感受和社会现实为题材,诗风清新、直白。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清代,时代背景下诗人对社会风气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反映了士人对名利的看法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质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长安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名利的反思和对自我价值的迷茫。开头便以“作计吾归矣”引入,显现出其归隐的决心。诗中提到的“长安衣冠物望”则暗示了繁华背后的虚无与疲惫,长安作为当时的文化与政治中心,虽有物质的享受,却也充满了名士的争斗和人际的疏离。这种对比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诗中“扰扰一群乌白头”描绘了社会上那些以名士自居的老者,令人感到厌倦与失望。接下来的“只君辈姓名难记”更是表明了诗人对这些人的无奈与冷漠。而“更天涯何处寻知己”则表现了对真挚友谊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复杂,既有对世俗的批判,也有对自我身份的探寻,最终在“令公喜”一句中,流露出一种无奈的释然。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作计吾归矣”:表明诗人已作出离开的决定。
- “算长安衣冠物望,如斯而已”:对长安繁华的冷静观察,觉得不过如此。
- “扰扰一群乌白头,妄语便为名士”:对社会上自以为是的老年人的批评。
- “但觉逢人都不识,更天涯何处寻知己”:感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孤独。
- “我与我,周旋耳”:内心的挣扎与自我对话。
- “此间无地堪沉醉”:没有值得沉醉的地方,表达失落感。
- “便当年虎贲驺卒,至今馀几”:怀念年轻时的豪情,但现实已不再。
- “柴棘胸中三斗许,触处即生芒刺”:胸中烦恼如柴棘般刺痛。
- “部事事不如人意”:对生活的不满与无奈。
- “绛灌无文随陆武”:对生活随意而过,缺乏文采。
- “要何如铜雀台前伎”:期望享乐的心情与现实的落差。
- “谁健者,令公喜”:对能让自己欢喜的人感到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柴棘胸中”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烦恼。
- 对仗: 诗句中常见对仗工整的用法,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名利的质疑与对友谊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真挚关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 象征繁华与虚幻。
- 乌白头: 代表年长的名士,象征社会的虚伪。
- 虎贲驺卒: 代表年轻时的勇气和豪情。
- 柴棘: 象征内心的烦恼与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安衣冠物望”是指什么?
- A. 物质的享受
- B. 生活的贫困
- C. 社会的繁华
-
诗人对“乌白头”的态度是:
- A. 崇敬
- B. 失望
- C. 渴望
-
“我与我,周旋耳”的意思是:
- A. 内心的挣扎
- B. 朋友的陪伴
- C. 追求名利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李白的《将进酒》展现了对人生的豪情与对酒的沉醉,与李慈铭在本诗中的失落与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诗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李慈铭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