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张婉 〔明代〕
陌上莺啼绿柳,楼上花飞宝甃。
晴日晚春天,画箧香消豆蔻。
消瘦,消瘦,又是断肠时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春日的景象:在路边,黄莺在绿柳间欢唱,楼上的花瓣随风飘落,环境一片生机盎然。然而,晴朗的春日傍晚,香气渐渐消散,似乎豆蔻的芳香已然消失。此时,词人感到心中愁苦,恍若消瘦,正是令人断肠的时刻。
注释:
- 陌上:指道路旁边。
- 莺啼:黄莺在鸣叫,象征春天的到来。
- 宝甃:指楼上装饰华丽的花朵,形容花瓣如同宝石般美丽。
- 画箧:用来装香料的箱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 豆蔻:一种香料,这里指的是芳香的象征。
- 消瘦:形容内心的忧愁让人消瘦。
典故解析:
“断肠”常用来形容极度悲伤,源于古诗词中对情感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失落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婉,明代女词人,以细腻的情感和精致的描写著称。她的作品多体现女性的柔情与智慧。
创作背景:该词作成于春天,正值花开时节,反映了作者对春日美景与内心情感的深刻体验。
诗歌鉴赏:
张婉的《如梦令》以清新的春景为背景,融入了浓厚的个人情感。开篇的“陌上莺啼绿柳”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画面,轻快的鸟鸣和翠绿的柳树共同构成了春天的气息。然而,随着词句的推进,作者的情感却由欢愉转为忧伤,尤其是“画箧香消豆蔻”一句,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渐渐消逝,令人感到心中一阵苦涩。
结尾部分的“消瘦,消瘦,又是断肠时候”将情感推向高潮。这里的“断肠”不仅仅是对失去的感伤,更是对青春与美好的追忆与惋惜。整首词以春日的美景作为引子,最终映射出内心的愁苦,展现了张婉高超的艺术技巧与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 第一句:“陌上莺啼绿柳”描绘了春日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通过声音和色彩的结合,营造出愉悦的氛围。
- 第二句:“楼上花飞宝甃”使用了对仗的手法,突显春日的美丽,花瓣如同珍宝般飞舞,增添了动感。
- 第三句:“晴日晚春天”让人感受到光明与温暖,但随之而来的是“画箧香消豆蔻”的转折,暗示着美好的事物正在逝去。
- 最后两句则是情感的总结,表达了失落与愁苦,显示出内心的孤独与脆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画箧香消豆蔻”中的“画箧”,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珍贵与脆弱。
- 对仗:如“莺啼绿柳”和“花飞宝甃”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鸟鸣、花飞等自然描写,使得景物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对失去的感伤。通过春天的美景与内心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青春无常和爱情的渴望与失落。
意象分析:
- 莺:象征春天与生命的活力。
- 柳:代表柔情与依依不舍。
- 花:象征美好与短暂。
- 豆蔻:代表青春的芳香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如梦令》的作者是?
A. 李清照
B. 张婉
C. 苏轼 -
诗中提到的“豆蔻”主要象征什么?
A. 财富
B. 青春的芳香
C. 自然的美丽 -
诗中“消瘦,消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忧伤
C. 期待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对比张婉与李清照的作品,两者都表现了女性细腻的情感。张婉侧重于春日的景象与内心的愁苦,而李清照则更多关注于个人的情感与生活经历,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明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