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暮春
作者: 陈世祥 〔清代〕
听说暮春来到。
不忍见花成草。
欹枕问巫山,
又被莺声唤觉。
黄鸟。黄鸟。
有个人儿烦恼。
白话文翻译:
听说暮春已经悄然来临,
我不忍心看到花朵变成草丛。
倚着枕头问巫山,
又被黄莺的歌声唤醒。
黄鸟,黄鸟,
有个人在烦恼。
注释:
- 暮春:春季的最后阶段,指春天即将结束。
- 不忍见:不愿看到。
- 成草:指花谢后变为草,寓意美好的事物消逝。
- 欹枕:倾斜着枕头,形容人躺着的姿势。
- 巫山:巫山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象征美好的事物或思念之情。
- 莺声:指黄莺的鸣叫声。
- 烦恼:心中忧愁。
典故解析:
巫山:在古代诗词中,巫山常被用来象征美丽的山水和情感的寄托,尤其在李白的《庐山谣》中提到巫山,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世祥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作品多以抒情为主,风格清新婉约。他的诗作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 暮春》写于春末,诗人借春天的变化表达对美好事物流逝的惋惜,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如梦令 暮春》通过描绘暮春时节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眷恋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开头的“听说暮春来到”,一语道出了春天将尽的无奈,接着“不忍见花成草”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花开花落,生命轮回,诗人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之情跃然纸上。
“欹枕问巫山”一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思索与梦境的纠葛,巫山在这里不仅是地理的象征,更是心灵寄托的地方。随后的“又被莺声唤觉”,则引导读者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境界,黄莺的鸣叫声如同春天的音符,唤醒了沉睡的心灵,同时也带来了些许的烦恼。
最后的“有个人儿烦恼”点出了诗的核心,诗人仿佛在说,虽然春天美丽,但心中的忧愁却难以消散。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与人生的无常,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听说暮春来到”:感知春天即将过去,暗示时间的流逝。
- “不忍见花成草”: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
- “欹枕问巫山”:思考与梦境,寻找心灵的寄托。
- “又被莺声唤觉”:春天的声音,带来梦中的醒悟。
- “黄鸟。黄鸟。”:重复强调,暗示心中烦恼的深重。
- “有个人儿烦恼”:直接表露诗人内心的忧伤与孤独。
-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莺声赋予唤醒的能力,增强了春天的生动感。
- 对仗:诗句的结构工整,给人以美感。
- 象征:花与草的对比象征生命的无常与美好的逝去。
-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春天的眷恋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展现了生命中难以避免的忧愁与失落。
意象分析:
- 暮春:象征着美好事物的尽头。
- 花:代表着青春与美好。
- 草:象征着平凡与消逝。
- 莺:象征着春天的声音和生命的活力。
- 巫山:象征着理想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如梦令 暮春》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陈世祥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黄鸟”主要象征什么? a) 美好
b) 烦恼
c) 悠然 -
诗中“欹枕问巫山”是指什么? a) 寻找美好
b) 思念与梦境
c) 悲伤
答案:
- b) 陈世祥
- b) 烦恼
- b) 思念与梦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陈世祥的《如梦令 暮春》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但李清照更多地强调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愁苦,而陈世祥则侧重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惋惜。
参考资料:
- 《清代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