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塞曲 其一
作者: 徐熥 〔明代〕
羽檄交驰急,横戈赋远征。
五更边地角,双泪汉臣缨。
夜月关山影,秋风陇水声。
何时安绝漠,归去报承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急促情势,诗人以“羽檄交驰急”开篇,描写战报频传,战士们匆忙出征的景象。五更时分,边地的角落里,汉朝的臣子因思乡而泪流满面。夜晚的月影照在关山上,秋风吹拂,水声潺潺,显得格外伤感。诗人在此情景中发出对何时能安抚边疆的渴望,期待能够早日归去,向明主报告胜利。
注释:
字词注释:
- 羽檄:古代传递军情的信件,通常用羽毛制成的木简。
- 横戈:指持戈作战,形象地表现出出征的决心。
- 双泪汉臣缨:汉臣的缨,指的是帽子的绳带,双泪则象征思乡的眼泪。
典故解析:
- 汉臣:指的是汉朝的士兵或官员,代表忠诚与对国家的情感。
- 承明:指的是汉明帝,表达了对皇帝的忠诚与对国家的责任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熥,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边塞诗闻名,作品常表现对国家的忧虑和士兵的悲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边疆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士兵的出征情景,表达对战争的无奈与对和平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士人的忧虑。
诗歌鉴赏:
《出塞曲 其一》通过简练的语言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边塞战士的艰辛与对家国的情感。诗开头以“羽檄交驰急”引入,迅速进入紧张的军事氛围,表现出战斗的急迫。接着,诗人通过“五更边地角,双泪汉臣缨”描绘了在边疆守卫的士兵因思念家乡而泪流满面的悲伤情景,体现出对家乡的深切挂念和对国家的忠诚。夜幕下的关山影与秋风水声,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突显了士兵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最后一句“何时安绝漠,归去报承明”则是对未来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与对胜利归来的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战争的控诉,也有对家国的深情,展示出诗人丰富的情感层次和艺术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羽檄交驰急:战报频繁,表示战争形势紧急。
- 横戈赋远征:持戈出征,展现士兵的勇敢和决心。
- 五更边地角:夜深时分,描绘边疆的孤寂。
- 双泪汉臣缨:士兵因思乡而泪流,表现出深切的乡愁。
- 夜月关山影:夜晚的月光洒在关山上,营造出宁静而又悲凉的氛围。
- 秋风陇水声:秋风吹过,水声潺潺,增添了伤感的情调。
- 何时安绝漠:渴望能早日平息战乱,带来安宁。
- 归去报承明:期盼能够回到明主身边,报告胜利。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夜月关山影,秋风陇水声”,对称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羽檄”、“双泪”、“夜月”等意象,深化了情感的表达。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创造了深邃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透过边塞士兵的视角,表达了战争的悲剧与对家乡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和对和平未来的期待,传达出深厚的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羽檄:代表战争的紧迫与信息的传递。
- 双泪:象征思乡与悲伤,表现士兵的情感。
- 夜月、秋风、陇水:自然意象,烘托出孤独与悲凉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羽檄交驰急”所描绘的场景是: A. 和平的时光
B. 战争的紧急
C. 思乡的情愫
D. 自然的宁静 -
诗中“何时安绝漠”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A. 战争的胜利
B. 归乡的希望
C. 家庭的团圆
D. 国家安宁 -
诗中“夜月关山影”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A. 明亮与欢快
B. 悲凉与孤独
C. 热闹与繁华
D. 安详与宁静
答案:
- B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燕歌行》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边塞的壮丽与豪情,但更多的是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的哲思。
- 高适《燕歌行》:表现边塞士兵的艰辛与对家乡的思念,与《出塞曲 其一》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诗词鉴赏宝典》
- 《古典诗词鉴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