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从天上来 壬子元夕》
时间: 2025-01-26 03:10: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从天上来 壬子元夕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梁宋飘零。卧酂邑残桥,下县荒亭。
闻道今夜,海碧天青。人世几度曾经。
想半生踪迹,欢娱短愁绪星星。
搅离肠,更翻阶急雨,只是淋铃。
回思春桥夜市,对盏盏星毬,扇扇银屏。
唤马前情,窥帘旧事,此际有影无形。
算除非梦里,重相见巫女湘灵。
梦还醒。五更作响,半榻灯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回忆与感慨。诗句中提到的梁宋飘零,暗示着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失落。在一个春夜,诗人感受到天色晴朗,海水碧蓝,仿佛人世间的欢乐与忧愁都在这一刻交织。随着回忆的涌现,诗人思索起自己半生的经历,感受到欢娱的短暂和忧愁的绵长。急雨的冲击似乎在搅动着诗人的情绪,而春桥夜市的热闹又让他回忆起往昔的美好。夜晚的情景与往事交织,唤起了他对旧日情感的追忆。最终,梦醒时分,诗人独自感受着五更时分的静谧与孤独。
注释:
- 梁宋:指代历史上的两个朝代,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变迁。
- 卧酂邑:可能指的是某个地方的古老遗迹,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
- 海碧天青:描绘美好的自然景色,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星星: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亦可引申为人间的欢愉。
- 巫女湘灵:传说中的巫女,象征着与过去的联系和情感的牵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0年-约1680年),清代诗人,字仲明,号月溪,江苏人。他的诗风受李白、杜甫影响,善于表现情感,尤其擅长描写春景与离愁。陈维崧的作品多涉及个人情感与历史感慨,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春从天上来”这首诗写于壬子元夕,正值农历元宵节,春天的气息渐浓。诗人借助元宵节的氛围,抒发对往昔的思考与情感,反映了那种在节日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春从天上来》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的开头用“梁宋飘零”引入,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个人命运的变迁。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刻画,营造出了一种春意盎然的氛围。尤其是“海碧天青”的句子,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象征着春季的生机与希望。
随着诗情的发展,诗人开始回忆自己的半生经历,感受到欢娱的短暂与忧愁的绵延。此时,情感的张力逐渐增强,急雨的描写不仅是自然的表现,更是诗人心境的写照。诗人在“回思春桥夜市”时,将春天的热闹与往昔的美好结合,展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最后,诗人通过“梦还醒”的意象,揭示了梦境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孤独。整首诗在节日的欢庆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使得作品既有春的气息,又充满了人生的哲思,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梁宋飘零:历史的变迁,象征着时间的无情。
- 卧酂邑残桥,下县荒亭:描绘了荒凉的景象,表现对往昔的追忆。
- 闻道今夜,海碧天青:今夜的美丽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 人世几度曾经:感慨人生的经历与变化。
- 想半生踪迹,欢娱短愁绪星星:回忆往昔的欢乐与忧愁,感情交织。
- 搅离肠,更翻阶急雨,只是淋铃:急雨比喻情感的激荡,心绪难平。
- 回思春桥夜市,对盏盏星毬,扇扇银屏:描绘夜市的热闹与美丽,唤起旧日记忆。
- 唤马前情,窥帘旧事,此际有影无形:对往昔情感的追忆,难以触及。
- 算除非梦里,重相见巫女湘灵:梦境中的重逢,表达对过去的渴望。
- 梦还醒。五更作响,半榻灯荧:梦醒后的孤独与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急雨比作搅动离肠的情感,形象生动。
- 对仗:如“春桥夜市,对盏盏星毬”,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与个人的回忆,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感叹。诗人在欢愉中感受到忧愁,以此反映人生命的短暂与珍贵,同时也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生机与希望。
- 星星:代表美好的回忆与快乐的时光。
- 雨:象征情感的激荡与无法言说的忧愁。
- 灯荧:暗示孤独的夜晚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陈维崧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 A. 明代
- B. 清代
- C. 唐代
- D. 宋代
-
诗中提到的“海碧天青”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春天的美丽
- B. 秋天的凄凉
- C. 夏天的炎热
- D. 冬天的寒冷
-
诗中“梦还醒”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欢乐
- B. 孤独
- C. 愤怒
- D. 宽慰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作品,表达对亲情的思念与忧愁。
- 《春望》:杜甫以春天的景象反映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愁苦。
诗词对比:
- 《春望》与《春从天上来》:两首诗均以春天为背景,前者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愁,后者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流转与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维崧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