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从天上来 其三 初度,时生儿弥月,曾梦有饷五苗图者,因以命名。》
时间: 2025-01-11 15:48: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从天上来 其三 初度,时生儿弥月,曾梦有饷五苗图者,因以命名。
蜡雪初融。正上苑阳回,淑气先通。霜添衰鬓,兴托归鸿。
帝城岁月匆匆。又时当初度,筵开处酒绿灯红。
奏清歌,喜嘉平永夜,月满帘栊。
五十年华细数,忆少不如人,意外遭逢。
廿载趋朝,五苗入梦,犀钱绣褓重重。
笑生平卤莽,曾掉臂蛟窟鼍宫。
漫敲评,无边春色,共醉东风。
白话文翻译
春天从天上降临,刚出生的儿子已满月,曾梦见有一幅五苗图,因此命名此诗。
蜡雪刚刚融化,阳光照耀着上苑,温暖的气息先行传来。霜染白了衰老的鬓发,归来的鸿雁引发兴致。
帝城的岁月匆匆流逝,又到了初度的时节,宴席上酒绿灯红。
演奏清歌,庆祝平安的长夜,明月洒满帘栊。
五十年的岁月细细数来,回忆起年轻时不如意的遭遇,实在是意外的邂逅。
经过二十年的朝堂奔波,五苗的梦境重重叠叠,犀钱绣褓的华丽沉重。
笑谈平生的琐碎,曾不顾一切闯入蛟窟和鼍宫。
漫无边际地敲打评议,春色无尽,大家共醉在东风中。
注释
- 蜡雪:指蜡质的雪,形容雪融化的状态。
- 初度:指初次的节日或庆典。
- 五苗:可能指五种稻谷,也可以引申为五种美好的事物。
- 犀钱:指用犀牛角制成的钱币,象征珍贵。
- 蛟窟:蛟龙的巢穴,象征危险和冒险的地方。
- 鼍宫:鼍是一种大型的蛙,象征着神秘和未知的世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清标(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以其雅致的诗风和清新的语言著称,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天,正值诗人生活中重要的时刻,如儿子满月等,因而融入了个人生活与自然景象的交融。诗中反映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春从天上来》以春天的到来作为开篇,描绘出一幅温暖而富有生机的画面。诗人通过“蜡雪初融”的意象,暗示着寒冬的结束和新生的开始,表现出春天带来的希望与活力。接着,诗人回忆起自己的岁月,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以及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又时当初度,筵开处酒绿灯红”一句,描绘出热闹的宴席场景,表现了生活的美好和欢乐。通过“月满帘栊”这样的意象,诗人巧妙地将宁静的夜景与欢庆的气氛相结合,展现了春夜的祥和与美丽。
此外,诗中提到的“廿载趋朝,五苗入梦”,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深刻思考。二十年的朝堂生活不仅带来了物质的丰盈,也让人产生了对往昔的怀念。这种怀旧之情在“笑生平卤莽”中得到了升华,表达了对过往的反思与释然。
整首诗情感真挚,构思巧妙,既有对春天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感悟,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蜡雪初融:春天初来,残雪融化,象征着新生。
- 正上苑阳回,淑气先通:阳光照耀,上苑的气息温暖而舒适。
- 霜添衰鬓,兴托归鸿:霜染白鬓,渴望归来的鸿雁引发思绪。
- 帝城岁月匆匆:时间在繁忙的帝城中飞逝。
- 又时当初度:正是初度的时节,象征新的开始。
- 筵开处酒绿灯红:宴会热闹,酒与灯火辉煌。
- 奏清歌,喜嘉平永夜,月满帘栊:歌声悦耳,庆祝安宁的长夜,明月挂满窗帘。
- 五十年华细数,忆少不如人:回首五十年,年轻时的追忆令人感慨。
- 廿载趋朝,五苗入梦:二十年奔波,五种美好的梦境。
- 犀钱绣褓重重:华丽的生活背负着沉重的期望。
- 笑生平卤莽:笑谈自己平生的琐事,表现轻松。
- 曾掉臂蛟窟鼍宫:曾无所顾忌地闯入险境。
- 漫敲评,无边春色,共醉东风:无拘无束地欣赏春色,和朋友们共同沉醉于春风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来临比作温暖的气息,生动形象。
- 对仗:如“酒绿灯红”与“筵开处”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将春天的气息赋予了情感,使得自然景象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反思。诗中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相结合,使得整首诗在欢庆的气氛中流露出深沉的情感,体现了对人生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希望、生命的重生。
- 蜡雪:象征着冬去春来的自然变化。
- 酒:象征欢庆、生活的乐趣。
- 月:象征宁静与美好,暗示思念与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蜡雪初融”象征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冬天的结束
C. 夏天的来临
D. 秋天的萧瑟 -
诗中提到的“五苗”指的是? A. 五种植物
B. 五种稻谷
C. 五种美好的事物
D. 五种动物 -
“月满帘栊”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昏暗的夜晚
B. 明亮的春夜
C. 烈日炎炎的白天
D. 秋天的黄昏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梁清标的《春从天上来》更加细腻,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李白则是豪放不羁,强调饮酒作乐。两首诗在风格和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审美取向。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