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 饯梦》
时间: 2025-02-04 15:48: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鹤仙 饯梦
作者: 邱登成 〔当代〕
引明光旧曲,教唤醒劫外春山一幅。
清风过修竹。认沧江斜照,汀洲新绿。
琴筝断续。对绮霞聊慰倦目。
审萧闲杖履,呼鸟看花,抱此幽独。
却念骚魂远去,蕙怨兰愁,几番歌哭。
襟期未卜。思环佩,渺尘躅。
奈重阑瞰罢,人天难问,寒云何翳秀木。
剩冰怀浸月,犹款九秋露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通过音乐的引导,唤醒了春山的美丽景色。清风吹过修竹,映照出斜阳下的沧江,汀洲上新绿的景象一目了然。琴声和筝声断断续续,面对绮丽的霞光,聊聊地慰藉疲惫的眼睛。漫步于宁静的环境中,呼唤鸟儿,欣赏花朵,享受这种幽静的独处时光。然而,心中却思念远去的骚魂,蕙兰的怨愁,内心经历了几番的歌唱与哭泣。对未来的期盼尚未明确,思绪如同环佩般渺茫。重重的栏杆让我无奈地凝视,人与天之间难以询问,寒云遮蔽了秀美的树木。只剩下冰冷的月光浸润着,依然款款绽放着九秋的露菊。
注释:
- 劫外:指世外或烦恼之外。
- 清风过修竹:描写风吹过竹林的景象,修竹指修长的竹子。
- 琴筝:古代乐器,琴和筝的合称。
- 骚魂:指屈原等文人之魂,常用以表达对文人情怀的思念。
- 蕙怨兰愁:蕙兰是指兰花,蕙怨兰愁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惆怅与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邱登成,现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及自然景色为主题,风格清新隽永。他的诗歌常常融合传统文化与个人情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瑞鹤仙 饯梦》创作于当代,正值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美好回忆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诗中既有自然的美景,也渗透了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诗歌鉴赏:
《瑞鹤仙 饯梦》以清新的自然景象和深邃的情感反思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诗中开篇以“引明光旧曲”引入,似乎在诉说着对过往时光的追忆。接下来的“清风过修竹”描绘出一幅恬静的自然画面,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随着诗情的展开,诗人从自然美景转向内心的感受,特别是“却念骚魂远去,蕙怨兰愁,几番歌哭”,表达了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无尽怀念和惆怅。诗中的情感层层递进,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又夹杂了孤独、思索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在语言上优雅流畅,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细致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生活的敏锐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引明光旧曲:用明亮的光线和旧日的旋律引入诗意,暗示对过去的追忆。
- 教唤醒劫外春山一幅:通过音乐唤醒春天的美景,展现出诗人对春天的向往。
- 清风过修竹:描绘自然景色,构建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认沧江斜照,汀洲新绿:通过具体的景物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琴筝断续:音乐的节奏与诗人的情感相呼应,表现出内心的波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山比作一幅画,形象生动。
- 拟人:清风、琴声仿佛有生命般与诗人对话。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如“琴筝断续”、“呼鸟看花”。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进行深刻的探讨,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奈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山:象征希望、新生。
- 清风:代表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琴筝:象征艺术与情感的表达。
- 骚魂:代表文人情怀与对过往的追忆。
- 寒云:象征困扰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乐器有哪些? A. 笛子 B. 琴筝 C. 鼓 D. 二胡
-
“却念骚魂远去”中的“骚魂”是指哪个文化人物? A. 李白 B. 杜甫 C. 屈原 D. 白居易
-
“清风过修竹”描绘的是哪种自然景象? A. 雪山 B. 森林 C. 河流 D. 竹林
答案:
- B
- C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瑞鹤仙 饯梦》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情的思索,但《静夜思》更为直接地表达了思乡之情,而《瑞鹤仙 饯梦》则结合了更多的自然意象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现代诗词赏析》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当代诗人邱登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