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令 腊月廿一日立春》

时间: 2025-01-26 23:44:20

云昏雾阻蓬山杳。

知心少。

任隔院、梅花开了。

连岁惜春迟,讶今番独早。

㬉意先融愁似扫。

算唯有、别情难道。

难道怕、薄倖春归,翻催人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昏雾阻蓬山杳。知心少。任隔院梅花开了。连岁惜春迟,讶今番独早。㬉意先融愁似扫。算唯有别情难道。难道怕薄倖春归,翻催人老。

白话文翻译:

云雾弥漫,山影模糊,心知情深却少有人懂。任凭隔院的梅花已经盛开。连年来都惜春迟,没想到这次却特别的早。正兴致融化,愁绪似乎也被一扫而空。可惜的只有那别离之情难以释怀。难道真怕薄情的春天归去,反而催人变老?

注释:

  • 云昏雾阻:云雾昏沉,阻挡了视线。
  • 蓬山杳:蓬莱山模糊不清,代表远方的美好景象。
  • 知心少:知心的人少之又少。
  • 任隔院梅花开了:即使隔着院子,梅花依然绽放。
  • 连岁惜春迟:连年都觉得春天来得太晚。
  • 讶今番独早:惊讶这一年春天却特别早。
  • 㬉意先融愁似扫:兴致先融化,愁苦似乎被一扫而空。
  • 别情难道:离别的情感难以释怀。
  • 薄倖春归:薄情的春天再次离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腊月廿一日,正值立春前夕,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离别的感慨。此时正值寒冬将尽,春天的脚步渐近,诗人却因身处隔离的环境而感受到一丝孤独与惆怅。

诗歌鉴赏:

《珍珠令 腊月廿一日立春》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词作,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和对情感的执着。开篇“云昏雾阻蓬山杳”,以自然的阴霾作为背景,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孤独。这种自然的描写不仅增添了诗的层次感,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接着,诗人提到“知心少”,这句话直接揭示了孤独感。即使有梅花在隔院绽放,诗人内心的孤寂依旧无法被填补。连年对春的珍惜与期待,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然则“今番独早”,却透露出一种失落感,仿佛春天的到来让他更加意识到自身的孤单。

中间提到“㬉意先融愁似扫”,体现了春天带来的希望与愁苦的对比。尽管春天来临,诗人内心的“别情”却难以释怀,显示出对过往的深情眷恋。最后一句“难道怕薄倖春归,翻催人老”,更是将时间与情感结合在一起,感叹人随着春天的流逝而渐渐变老。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对人情冷暖的思考,堪称清代词作中的佳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昏雾阻蓬山杳:云雾弥漫,远山模糊,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孤独的氛围。
  2. 知心少:表达对知己的渴望,内心的孤独感加深。
  3. 任隔院梅花开了:梅花的盛开象征着春的到来,但却与诗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4. 连岁惜春迟,讶今番独早:对春的珍惜与期待,感叹今年春来的异常早。
  5. 㬉意先融愁似扫:春暖花开的美好,似乎能驱散心中的愁苦。
  6. 算唯有别情难道:无奈的是离别的情感难以释怀。
  7. 难道怕薄倖春归,翻催人老:担忧春天的离去会加速人老,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薄情,暗示人的感情与自然的无情。
  • 拟人:将愁苦与春天进行对比,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词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春天的来临与离别的情感,表现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揭示了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雾:象征迷茫与孤独。
  • 梅花:象征春天的到来,也代表着希望和美好。
  • 春天:象征生命的复苏与时间的流逝。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坚韧与高洁的象征,诗人通过梅花的开绽,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汪东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梅花”象征着什么?

    • A. 冬天
    • B. 生命的复苏
    • C. 离别
    • D. 迷茫
  3. 诗中“难道怕薄倖春归,翻催人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春天的盼望
    •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C. 对孤独的享受
    • D. 对生活的满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经典之作,描绘春天的美丽与情感的交融。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的诗作,对春天的描写充满生机。

诗词对比: 比较汪东的《珍珠令》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均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汪东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的酒宴与人生哲学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