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即事》

时间: 2025-01-10 22:55:33

屏居江海涯,杳杳菰蒲深,俛仰夏令中,泽国正多阴。

桑椹熟以紫,水鸟时遗音。

偶得一瓢酒,邻里聊相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居即事
陆游 〔宋代〕
屏居江海涯,杳杳菰蒲深。
俛仰夏令中,泽国正多阴。
桑椹熟以紫,水鸟时遗音。
偶得一瓢酒,邻里聊相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在江海边的生活情景。四周的菰蒲茂密,显得十分幽深。在这个夏季,天色阴沉,湿气弥漫。桑树的果实已经成熟,紫色的果实挂满枝头,偶尔能听到水鸟的鸣叫。诗人偶然得到一瓢酒,邻里之间也时常来访,聊聊生活的琐事。

注释:

  • 屏居:隐居,指远离喧嚣的生活。
  • 杳杳:形容幽深、寂静的样子。
  • 俛仰:低头和抬头,形容生活中的细微变化。
  • 夏令:指夏季。
  • 泽国:湿润的地区,通常指水边的地方。
  • 桑椹:桑树的果实,成熟时为紫色。
  • 遗音:留下的声音,这里指水鸟的叫声。
  • 瓢酒:一瓢酒,形容酒量不多,但足够享受。

典故解析:

诗中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屏居”一词可见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历史上许多文人如陶渊明等均有隐居的诗作,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淡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和清新自然著称,常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理想。

创作背景:陆游的隐居生活与其一生的经历密切相关,经历了南宋的国破家亡,他在诗中常常流露出对故国的怀念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写于他晚年,正是他对宁静生活的一种追求与享受。

诗歌鉴赏:

《幽居即事》是陆游晚年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中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内心世界。开篇“屏居江海涯,杳杳菰蒲深”,展示了诗人所处的幽静空间,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接着“俛仰夏令中,泽国正多阴”,描绘出一个夏天湿润阴沉的景象,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郁。桑椹的紫色与水鸟的鸣叫,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最后一句“偶得一瓢酒,邻里聊相寻”,则是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积极态度,尽管生活清淡,却有邻里间的温馨交流,体现了人际关系的亲切和生活的乐趣。

整体上,这首诗不仅是对隐居生活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小确幸的满足,以及对自然静谧之美的向往。通过细腻的描写,陆游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恬静、安宁的生活状态,传达出对简单生活的深切理解和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屏居江海涯”:隐居在江海的边缘,强调了地理位置的幽静。
    • “杳杳菰蒲深”:周围的菰蒲茂密,环境宁静。
    • “俛仰夏令中”:诗人在这个夏季低头仰望,感受生活的细节。
    • “泽国正多阴”:湿润的地区,天色阴沉,暗示着一种压抑的气候。
    • “桑椹熟以紫”:描述桑树结出的紫色果实,象征着丰收。
    • “水鸟时遗音”:水鸟不时发出的鸣叫,增添了自然的生机。
    • “偶得一瓢酒”:偶然得到一瓢酒,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知足。
    • “邻里聊相寻”:邻里间的往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桑椹熟以紫”形象地表现了丰收的季节。
    • 拟人:水鸟的鸣叫被赋予了“遗音”的人性特征,让自然更具亲和力。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展现了陆游高超的诗歌技巧。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享受,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追求。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生活琐事,展现了一种安宁、和谐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菰蒲:象征着幽静的自然环境,代表了诗人的隐逸生活。
  • 桑椹:成熟的果实象征着生活的富足与美好。
  • 水鸟:水鸟的鸣叫增添了诗的生动性和灵动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屏居江海涯”中的“屏居”是什么意思?

    • A. 隐居
    • B. 旅行
    • C. 放弃
  2. “桑椹熟以紫”中的“桑椹”指的是什么?

    • A. 柿子
    • B. 桑树的果实
    • C. 李子
  3. 诗中如何描绘夏天的天气?

    • A. 晴朗
    • B. 多阴
    • C. 干燥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隐逸与自然的诗作。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林静谧之美,反映隐居的生活情趣。

诗词对比:

  • 陆游的《幽居即事》与陶渊明的《饮酒》都有对隐居生活的歌颂,但陆游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陶渊明则更强调个人内心的淡泊与宁静。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前者更具现实感,后者则显得哲理深邃。

参考资料:

  1. 《陆游诗文集》
  2. 《宋代诗人研究》
  3.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