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生孰非梦,梦里见庐山。若了元无梦,何曾有往还。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人生中谁不是在梦中,梦中见到了庐山。如果明白了本来就没有梦,那又何曾有过往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孰非梦:谁不是梦。
- 庐山:中国著名的山脉,位于江西省。
- 了元无梦:明白了本来就没有梦。
- 往还:往来,指人与事物的交流或旅行。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但诗中提及的“庐山”可能让人联想到苏轼的《题西林壁》,其中苏轼也有关于庐山的描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此诗可能是在他思考人生虚幻与现实之间关系时所作。
创作背景: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及对现实与梦境界限的思考。可能是在某个夜晚,作者在梦中见到庐山,醒来后对梦境与现实的界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而深刻,通过对比人生与梦境,探讨了存在的本质。首句“人生孰非梦”直接点出了人生的虚幻性,将人生比作一场梦,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第二句“梦里见庐山”则是在这个梦境的框架下,加入了具体的景象——庐山,使得这个梦更加生动和具体。后两句“若了元无梦,何曾有往还”则是对前两句的深化,提出了如果认识到本来就没有梦,那么一切的往来和经历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种对人生本质的追问,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人生孰非梦”:提出了人生的本质问题,将人生比作梦,暗示了人生的虚幻和无常。
- 第二句“梦里见庐山”:在梦境的框架下,加入了具体的景象,使得梦境更加生动。
- 第三句“若了元无梦”: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如果认识到本来就没有梦,那么一切的经历又有什么意义?
- 第四句“何曾有往还”:进一步深化了前一句的思考,指出如果认识到梦的虚幻,那么一切的往来和经历都失去了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梦,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虚幻性。
- 反问:通过反问“何曾有往还”,加强了思考的深度。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主题是探讨人生的虚幻性和存在的本质,通过对比梦境与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庐山:作为具体的梦境景象,增加了梦境的真实感,同时也可能象征着理想或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庐山”位于哪个省? A. 江西省 B. 湖北省 C. 湖南省 D. 安徽省
-
诗中的“孰非梦”是什么意思? A. 谁不是梦 B. 谁是梦 C. 谁在做梦 D. 谁梦见了
-
诗的最后一句“何曾有往还”表达了什么? A. 表达了往来的频繁 B. 表达了往来的重要性 C. 表达了往来的虚幻性 D. 表达了往来的实际性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涉及庐山,可以比较两位诗人对庐山的不同感受和表达。
诗词对比:
- 张耒的《昔苏先生游庐山诗云平日怀真赏神游杳霭间如》与苏轼的《题西林壁》:比较两位诗人在表达对庐山感受时的不同手法和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苏轼诗集》:收录了苏轼的多首诗作,可以与张耒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