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三首》

时间: 2025-01-26 04:20:52

隆中卧龙公,平昔事耕钓。

无言顾同侪,高视独长啸。

彼宁惜开口,顾尔非同调。

何事逢玄德,曹孙一言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隆中卧龙公,平昔事耕钓。无言顾同侪,高视独长啸。彼宁惜开口,顾尔非同调。何事逢玄德,曹孙一言料。

白话文翻译:

隆中的卧龙先生,平日里从事耕作和垂钓。他沉默寡言,不与同辈交流,只是高傲地独自长啸。他宁愿不开口,因为你们不是他的同道中人。为何他会遇到刘备,曹操和孙权的事情他一句话就能预料。

注释:

  • 隆中: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诸葛亮曾隐居于此。
  • 卧龙公:指诸葛亮,因其才智过人,被誉为“卧龙”。
  • 平昔:平日,平时。
  • 事耕钓:从事耕作和垂钓,指隐居生活。
  • 无言顾同侪:不说话,不与同辈交往。
  • 高视独长啸:高傲地独自长啸,形容其超然物外,不与世俗为伍。
  • 彼宁惜开口:他宁愿不开口,指诸葛亮不轻易发表意见。
  • 顾尔非同调:因为你们不是他的同道中人。
  • 何事逢玄德:为何他会遇到刘备。
  • 曹孙一言料:曹操和孙权的事情他一句话就能预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诸葛亮隐居隆中时的形象,表达了对诸葛亮高洁品格和卓越才智的赞美。当时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诸葛亮的故事,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格和政治清明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隐居隆中时的生活和态度的描绘,展现了他超然物外、不与世俗为伍的高洁品格。诗中“无言顾同侪,高视独长啸”一句,生动地刻画了诸葛亮沉默寡言、高傲自负的形象,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预见。后两句“彼宁惜开口,顾尔非同调。何事逢玄德,曹孙一言料”,则进一步强调了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他不仅不轻易发表意见,而且对重大事件有着精准的预见能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寄托了诗人对理想人格和政治清明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隆中卧龙公”:开篇即点明主题,指出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和他的称号“卧龙”。
  • “平昔事耕钓”:描述诸葛亮隐居时的日常生活,耕作和垂钓,表现其简朴的生活态度。
  • “无言顾同侪”:强调诸葛亮不与同辈交往,沉默寡言,显示其超然物外的态度。
  • “高视独长啸”:通过“高视”和“独长啸”两个动作,进一步刻画诸葛亮的高傲和孤独。
  • “彼宁惜开口”:说明诸葛亮不轻易发表意见,宁愿保持沉默。
  • “顾尔非同调”:指出诸葛亮不与世俗为伍,因为他认为那些人不是他的同道中人。
  • “何事逢玄德”:提出疑问,为何诸葛亮会遇到刘备。
  • “曹孙一言料”:表明诸葛亮对曹操和孙权的事情有着精准的预见能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卧龙公”比喻诸葛亮为隐居的智者。
  • 拟人:“高视独长啸”赋予诸葛亮以人的动作和情感。
  • 对仗:“无言顾同侪,高视独长啸”形成对仗,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隐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高洁的品格和卓越的才智,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和政治清明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卧龙”:象征着隐居的智者,具有超凡的才智和洞察力。
  • “耕钓”:象征着简朴的生活和隐居的态度。
  • “高视独长啸”:象征着高傲和孤独,以及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卧龙公”指的是谁? A. 刘备 B. 诸葛亮 C. 曹操 D. 孙权

  2. “平昔事耕钓”描述了诸葛亮的什么生活? A. 军事生活 B. 政治生活 C. 隐居生活 D. 宫廷生活

  3. “无言顾同侪”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态度? A. 友好 B. 孤傲 C. 热情 D. 谦虚

  4. “曹孙一言料”表明了诸葛亮的什么能力? A. 军事指挥 B. 政治谋略 C. 预见未来 D. 文学创作

答案:1. B 2. C 3. B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蜀相》: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时局的感慨。
  • 陆游《书愤》: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愤懑之情。

诗词对比:

  • 杜甫《蜀相》与张耒《杂咏三首》:两者都以诸葛亮为主题,但杜甫更多地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时局的感慨,而张耒则更侧重于描绘诸葛亮的隐居生活和高洁品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诸葛亮传》:详细介绍了诸葛亮的生平和事迹,有助于理解诗中的背景和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