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缁衣每每浸寒深,不屑凋萧顾自吟。
俗耳总嫌听呱噪,焉知声外等闲心。
白话文翻译:
黑衣的乌鸦常常在寒冷的深处栖息,不屑于干枯的树叶,只顾自我吟唱。
世俗的耳朵总是嫌弃它的叫声吵闹,又怎能知道它在声音之外的闲适心情呢?
注释:
- 缁衣:黑色衣服,这里指乌鸦。
- 浸寒深:浸泡在寒冷的环境中,形容乌鸦栖息在寒冷的地方。
- 不屑:不屑一顾,不在乎。
- 凋萧:凋零的树叶,萧条的景象。
- 俗耳:普通人的耳朵,指一般人的听觉。
- 呱噪:指鸟叫声,这里强调乌鸦的叫声。
- 焉知:又怎么知道。
典故解析:
本诗并无明显的典故,但通过乌鸦这一意象,作者可能借此表达对社会世俗偏见的反思。乌鸦常常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象征,但在诗中却表现出其独特的自我价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荣江,现代诗人,其作品常常关注自然与人文的关系,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也有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在当代社会,乌鸦这一形象常常被忽视或贬低,崔荣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乌鸦独立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外界偏见的反思。
诗歌鉴赏:
《咏鸦》以乌鸦为题材,展现了诗人对这类常被忽视的生命的深刻理解。全诗通过描绘乌鸦在寒冷环境中自得其乐的形象,反映出一种不屑于世俗评价的态度。开头“缁衣每每浸寒深”,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乌鸦的黑色与寒冷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乌鸦的独立与坚韧。接着“俗耳总嫌听呱噪”,则直接表达了世人对乌鸦叫声的厌恶,揭示了人们对不被理解的事物的偏见。最后一句“焉知声外等闲心”则升华了主题,提示我们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与意义。
整首诗不仅仅是在咏叹乌鸦,更是在通过乌鸦的形象,反思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呼唤对生命多样性的理解与包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缁衣每每浸寒深:乌鸦身披黑羽,常常栖息在寒冷的地方,暗示其生存环境的艰难。
- 不屑凋萧顾自吟:尽管环境恶劣,乌鸦依然不在乎周围的凋零景象,专心于自己的吟唱,表现出一种孤傲和坚韧。
- 俗耳总嫌听呱噪:人们通常对乌鸦的叫声感到厌烦,反映出社会对非主流事物的偏见。
- 焉知声外等闲心:人们未必明白乌鸦在外界嘈杂声中,内心却是宁静和自得的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乌鸦比作身披黑衣的角色,赋予其更深的象征意义。
- 对仗:诗句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感,如“每每”与“总嫌”,“凋萧”与“呱噪”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乌鸦被赋予了吟唱的特质,表现其独立精神。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乌鸦这一常被误解的生物的赞美,强调在世俗偏见之外,事物本身可能蕴含着更深的意义,呼唤人们对生命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乌鸦:象征不屈与独立,代表着被误解的生命。
- 寒深:象征艰难的生存环境,暗示人生的不易。
- 凋萧:代表衰败与无奈,形成与乌鸦精神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缁衣”指的是哪种动物?
A. 白鹭
B. 乌鸦
C. 燕子
D. 麻雀 -
诗人用“呱噪”来形容乌鸦的叫声,主要表达了什么?
A. 美妙
B. 吵闹
C. 悲伤
D. 和谐 -
“焉知声外等闲心”中“等闲心”指的是什么?
A. 普通的心情
B. 宁静的内心
C. 忙碌的生活
D. 复杂的情感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通过静夜的意象表达了思乡之情,而崔荣江的《咏鸦》则通过乌鸦的形象反思了人对待生命的态度。两者都通过意象传达了深刻的情感,但主题各有侧重,前者更偏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后者则关注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文网》
- 崔荣江诗集《心灵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