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胙土分茅奠此冈,金根玉韬总辉光。
谁知三百馀年后,老树残蝉送夕阳。
白话文翻译:
这片土地上分茅而筑,奠定了这座冈峦,金色的根和玉色的韬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辉。谁能想到三百多年之后,只有老树和残蝉在夕阳下相伴而送走一天的光辉。
注释:
字词注释:
- 胙土:指分土,以便建立居所。
- 茅:指茅草,古时用来搭建房屋。
- 奠:安置、建立的意思。
- 金根玉韬:比喻繁荣富贵的象征,金根指金色的植物根茎,玉韬则是指珍贵的器物。
- 夕阳:日落的时刻,常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金根玉韬”,可视为对古代繁荣的隐喻,反映了历史的辉煌与现今的凋零,相对照形成鲜明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徽,宋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常融入历史文化的反思。
创作背景: 《襄城》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的社会经历了战乱与动荡,诗人通过描写这个地方的历史与现状,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襄城》是一首蕴含深厚历史感的诗作。诗的开头通过“胙土分茅奠此冈”勾勒出一幅古老的场景,描绘了人们开疆拓土、安居乐业的画面,传达了对往昔繁荣的怀念。紧接着的“金根玉韬总辉光”则是对这片土地昔日辉煌的赞美,金色和玉色的意象不仅象征着财富与繁荣,也传达出一种美好的愿景。
然而,诗歌的后半部分转折明显,“谁知三百馀年后”引入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惋惜与无奈。老树与残蝉的意象,似乎在诉说着时代的沧桑,夕阳的意象则暗示着生命的终结与光辉的消逝。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外表下,潜藏着对历史反思的深刻内涵。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蕴丰富,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与历史的变迁,激发读者对过往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胙土分茅奠此冈”:描述古人开垦土地,建设家园的情景,体现出对历史的追忆。
- “金根玉韬总辉光”:象征着曾经的繁荣与富贵,表现出对美好过去的赞美。
- “谁知三百馀年后”:引入时间的概念,显示历史的沧桑变化。
- “老树残蝉送夕阳”:用老树和残蝉象征生命的衰退,夕阳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终结。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根玉韬”比喻繁荣富贵。
- 对仗:诗句之间有着工整的对称结构。
- 拟人:老树和残蝉似乎有了情感,传达出岁月的无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对现状的反思,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反映了人对历史和未来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土地:象征着家园与根基。
- 金根玉韬:象征着繁荣与富贵的象征。
- 老树:代表着岁月的沧桑与生命的衰退。
- 蝉:常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奈。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终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金根玉韬”代表什么? A. 贫困与艰难
B. 繁荣与富贵
C. 死亡与绝望 -
诗的开头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战争
B. 安居乐业
C. 漂泊无依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徐徽的《襄城》与王之涣的《登高》,两者都表现了对历史与人生的感悟,但《登高》更多地表现了一种孤独与感伤,而《襄城》则是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繁荣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