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八首 其一》

时间: 2025-02-04 16:17:10

密约谁知有约,钟情偏道无情。

心中暗计美前程。

相思珠簌簌,痴立玉亭亭。

望断遥天雁影,似闻隔院琴声。

羞花掷果两知名。

双栖微愿了,一笑许倾城。

意思解释

临江仙八首 其一

作者: 吴湖帆 〔清代〕

原文展示:

密约谁知有约,钟情偏道无情。
心中暗计美前程。
相思珠簌簌,痴立玉亭亭。
望断遥天雁影,似闻隔院琴声。
羞花掷果两知名。
双栖微愿了,一笑许倾城。

白话文翻译:

谁知道我们之间有约定,却又偏偏在爱情中显得无情。
我心中暗自策划着美好的未来。
相思如珠子般滴落,我痴痴地伫立在玉亭之中。
望断天边的雁影,似乎听见隔院传来的琴声。
花羞与果羞的美名,只有我们两人知晓。
双双栖息的愿望终于实现,一笑之间便许下了倾城的诺言。

注释:

  • 密约:秘密的约定。
  • 钟情:深深爱着。
  • 无情:指感情冷淡。
  • 相思珠簌簌:形容相思之情如珠子般滴落,形象而生动。
  • 玉亭亭:指玉制的亭子,象征高雅、美丽。
  • 雁影:天鹅或大雁的身影,象征离别与思念。
  • 琴声:琴的音乐声,寓意柔美与思念的情感。
  • 羞花掷果:形容美丽,羞花与掷果是古典文学中常用的比喻。

典故解析:

  • “羞花掷果”:出自《红楼梦》,形容女子的美丽,通常用来称赞女性的容貌和气质。
  • 相思:古代文人常用来描绘爱情中的思念之情,与多首古诗中“相思”相关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湖帆(1894-1968),原名吴大澂,字子华,号湖帆,晚号澄月,江苏无锡人,清末民初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山水,风格细腻而富有情感,擅长书法,尤以行书见长。

创作背景:

《临江仙八首》的创作背景与吴湖帆的个人情感生活密切相关,表达了他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爱情的复杂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开篇通过“密约”与“钟情”的对比,表达了对爱情的期待与无奈,隐含着恋人间情感的微妙变化。接下来的描写,诗人用“相思珠簌簌”形象地表现出思念的心情,读者可以想象那种如珠子一般滴落的情感,既有甜蜜也有苦涩。

诗中“望断遥天雁影”,不仅是对远方恋人的思念,更是对未来的渴望与期待。隔院琴声的描写,则加强了情感的共鸣,琴声如同心灵的呼唤,让人倍感温暖与亲切。最后,诗人以“羞花掷果”来称赞爱人的美丽,并以“倾城”来表现心中满满的爱意,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递进,情感深厚而真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密约谁知有约:暗示爱情的秘密与期待。
  2. 钟情偏道无情:强调爱情中的矛盾感受。
  3. 心中暗计美前程: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4. 相思珠簌簌:形象化思念之情。
  5. 痴立玉亭亭: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与痴迷。
  6. 望断遥天雁影:象征思念的遥远与无奈。
  7. 似闻隔院琴声:琴声暗示情感的细腻与深沉。
  8. 羞花掷果两知名:称颂爱人的美。
  9. 双栖微愿了:表达愿望的实现。
  10. 一笑许倾城:以笑容许下爱的诺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珠子,形象生动。
  • 拟人:将琴声赋予情感。
  • 对仗:如“密约”与“无情”,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爱情的期待与思念,以及在爱情中所经历的矛盾与美好,展现了人们对纯真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密约:象征秘密的爱情关系。
  • 相思:代表深厚的情感与思念。
  • 雁影:象征离别与相思的距离。
  • 琴声:寓意柔情与思念的共鸣。
  • 倾城:象征美丽与爱意的极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密约谁知有约”中的“密约”指的是什么?

    • A. 明约
    • B. 秘密的约定
    • C. 广泛的关系
    • D. 公开的承诺
  2. “相思珠簌簌”描绘的是哪种情感?

    • A. 欢乐
    • B. 思念
    • C. 忧伤
    • D. 愤怒
  3. “羞花掷果”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 A. 美丽
    • B. 伤感
    • C. 友谊
    • D. 忍耐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诗词对比:

  1.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出女性的思念与柔情,但更注重内心的细腻情感。
  2.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虽是对离别的感伤,但在情感表达上更为奔放与直接。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吴湖帆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李清照与徐志摩的爱情诗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