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虎丘简上人》

时间: 2025-04-28 20:41:22

远公一别廿年馀,今据猊床喜自如。

香动墨花时写偈,影翻贝叶昼看书。

人间行迹如蓬转,物外禅心若镜虚。

飞起竹边双白鹤,谈玄未已煮茶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远公一别廿年馀,今据猊床喜自如。
香动墨花时写偈,影翻贝叶昼看书。
人间行迹如蓬转,物外禅心若镜虚。
飞起竹边双白鹤,谈玄未已煮茶初。

白话文翻译:

远公(指简上人)已经离开了二十多年,今天见到他坐在猊床上,心中无比欢喜。
香气飘散,墨香四溢的时候他在写偈语,阳光照耀着贝叶,我在白天看书。
人间的行迹就如蓬草般转瞬即逝,超脱尘世的禅心就像一面虚空的镜子。
在竹子旁边,双白鹤飞起,谈论着玄理,刚刚开始煮茶。

注释:

字词注释:

  • 远公:指简上人,作者的朋友或师长。
  • 猊床:一种古代的坐具,通常是禅宗和尚所用。
  • 墨花:指书法作品。
  • :佛教中的诗句。
  • 贝叶:古代用贝叶制作的书写材料。
  • 行迹:人生的经历和足迹。
  • :蓬草,象征生命短暂且变化无常。
  • 禅心:指超脱尘世的心境。
  • 谈玄:讨论深奥的道理或哲理。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猊床”与禅宗的坐具有关,体现出诗人与简上人之间的佛教文化渊源。
  • “白鹤”常常象征着高洁的品德,传达出一种清雅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溥(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精通诗文,尤以山水诗著称。他的作品常蕴含深厚的禅理,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与简上人重聚之时,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经历岁月的洗礼,诗人更加珍视与友人重逢的这份缘分。

诗歌鉴赏:

《留别虎丘简上人》一诗,展现了徐溥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开篇提到“远公一别廿年馀”,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二十年的离别仿佛在瞬间变得漫长而无尽。在“今据猊床喜自如”中,诗人又表达了重逢的喜悦,猊床作为禅宗的象征,暗示了他们共同的信仰与追求。

接下来的四句则通过书法与阅读的意象,描绘了一个清幽雅致的氛围。香气与墨花的结合,传达出艺术的美感与禅意的融合。人间行迹如蓬转,恰如人生的无常,诗人以此提醒人们应当珍惜当下。“物外禅心若镜虚”,则表达了超然物外的心境,如同一面空镜,反射出世间万物的无常与真理。

最后两句通过“飞起竹边双白鹤”与“谈玄未已煮茶初”,展现出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场景,悠然自得,仿佛在探讨人生的奥秘与哲理。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体现了徐溥的高逸与深邃,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远公一别廿年馀:时间的流逝与对友人的思念。
  2. 今据猊床喜自如:重逢的喜悦与心境的平和。
  3. 香动墨花时写偈:艺术的享受与禅的领悟。
  4. 影翻贝叶昼看书:静谧的书香氛围。
  5. 人间行迹如蓬转:人生短暂与无常。
  6. 物外禅心若镜虚:超脱尘世的思考。
  7. 飞起竹边双白鹤:高洁的象征与自由。
  8. 谈玄未已煮茶初:探讨哲理与生活的闲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蓬草,强调其无常。
  • 对仗:如“飞起竹边双白鹤,谈玄未已煮茶初”,展现了诗歌的韵律美。
  • 意象:自然意象如竹、白鹤,表达一种清新脱俗的生活理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超脱世俗的追求,展现出一种禅意的生活态度与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猊床:象征禅宗的清静与智慧。
  2. 墨花:代表艺术与文化。
  3. :象征高洁与坚韧。
  4. 白鹤:象征自由与清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远公在诗中指的是谁?

    • A. 诗人本人
    • B. 简上人
    • C. 友人
  2. 诗中提到的“猊床”是什么?

    • A. 一种茶具
    • B. 一种坐具
    • C. 一种书籍
  3. 诗中“人间行迹如蓬转”表达了什么?

    • A. 人生的美好
    • B. 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 C. 人生的丰富多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竹里馆》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师》

诗词对比:

  • 徐溥与王维的作品均涉及自然与禅理,但徐溥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王维则更多展现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美。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徐溥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禅宗与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