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晴日千竿籁,春风万鼓鼙。
清和兼怨适,细大杂高低。
释子聆眠石,行人听过溪。
曾於天竺寺,为尔驻游藜。
白话文翻译
在晴朗的日子里,松涛阵阵如千根竹竿般响起;春风吹来,仿佛万鼓齐鸣。
清和的气候中夹杂着些许怨恨,声音细微而杂乱,或高或低。
和尚在沉睡的岩石上静静聆听,过路的行人则在溪水中倾听水声。
我曾在天竺寺中,特意为你停留游玩。
注释
- 籁:松树发出的声音。
- 鼙: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鼓声。
- 释子:指佛教徒或和尚。
- 天竺寺:指印度的寺庙,这里可能指某个著名的佛教寺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舒岳祥,字子晖,号岳祥,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词及散文。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语言优美,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舒岳祥游览安住寺时,表达了他对自然声音的感受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思考。诗中描绘了松树的声音与春风的关系,反映出他对自然与人文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安住寺松声》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春日图景,诗人在安住寺的松林中,感受着自然的声音与气息,表现出对自然与佛教的深刻思考。首联通过“晴日千竿籁,春风万鼓鼙”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景象,松树的声音如同战鼓般振奋人心,春风则带来了一种节日的氛围。次联“清和兼怨适,细大杂高低”则引入了自然界的复杂性,既有和谐的清风,也有些许怨愤的情绪,表现出对生活的深思。后两联则描绘了和尚和行人的状态,和尚在聆听中沉醉,而行人则在溪边静听,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晴日千竿籁:在晴朗的日子,松树的声音如千根竹竿般响起,表现出松涛的壮观与生机。
- 春风万鼓鼙:春风的到来带来了万鼓齐鸣的感觉,象征着春天的活力与动感。
- 清和兼怨适:在清和的气候中,夹杂着些许怨恨的情感,反映出自然与人心的复杂。
- 细大杂高低:声音的层次分明,有细小的声音,也有宏大的声音,表现出自然的多样性。
- 释子聆眠石:和尚在岩石上沉睡,静静地倾听自然的声音,表现出宁静与和谐。
- 行人听过溪:过路的行人则在溪水的流淌声中静听,构成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 曾於天竺寺:回忆在天竺寺的经历,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向往与敬仰。
- 为尔驻游藜:我曾为你停留游玩,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与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千竿籁”比喻松树声音的壮观。
- 对仗:如“细大杂高低”,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的情感,如“释子聆眠石”。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声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佛教文化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声:象征着自然的声音与生命的力量。
- 春风:代表着生机与希望。
- 清和:象征着宁静与和谐。
- 溪水:代表着流动的时间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晴日千竿籁”中的“籁”指的是什么?
- A) 雨声
- B) 松声
- C) 雪声
- D) 风声
-
诗中提到的“释子”指的是?
- A) 道士
- B) 儒生
- C) 佛教徒
- D) 学者
-
诗人曾在哪座寺庙停留?
- A) 普陀寺
- B) 天竺寺
- C) 少林寺
- D) 灵隐寺
答案
- B) 松声
- C) 佛教徒
- B) 天竺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与《安住寺松声》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的作品更侧重于孤独与静谧的情感,而舒岳祥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
杜甫《春望》则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反映了国家的动荡,与舒岳祥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