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曲十六首 其十一》

时间: 2025-02-04 15:38:48

一笑能空塞北亭,寒光闪烁射青萍。

歌残杕杜长城下,万仞燕然自勒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塞曲十六首 其十一
作者: 胡应麟

一笑能空塞北亭,
寒光闪烁射青萍。
歌残杕杜长城下,
万仞燕然自勒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与人们的情感。诗人一笑间便能让北国的亭子清空,打破那里的寒冷;寒光闪烁下,青萍在水面上漂浮。长城脚下,吟唱的歌声在杕杜树间渐渐消逝,然而在万仞高的燕然山上,铭文已然刻下,表达了壮志未酬的豪情。

注释:

  • 一笑:形容轻松、洒脱的态度。
  • 塞北:指边塞地区,通常是指北方的边境地带。
  • 寒光:指寒冷的光线,通常与冬季或萧瑟的氛围相关。
  • 青萍:水中的浮萍,象征着自然与生命。
  • 杕杜:一种植物,可能指代生长在边塞的植物。
  • 长城:象征着防御与边疆。
  • 万仞:形容极高的山峰,强调其巍峨。
  • 燕然:指燕然山,古代遗址,象征着边塞的历史与文化。
  • :刻写的文字,往往用于纪念或铭记。

典故解析:

  • 长城:中国古代的防御工程,象征着抵御外敌和保卫国家的决心。
  • 燕然自勒铭:典出古代边塞铭文,表达了对壮志和历史的铭记,体现出诗人对国家的情怀与责任感。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胡应麟(1551-1602),明代文学家、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边塞诗著称。他的作品反映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创作背景:在明代,边塞诗兴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与边疆防务的重要性。此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表达了对边疆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出塞曲》通过精炼的语言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边塞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开头的“一笑能空塞北亭”表现了诗人对北国风光的亲切感与自信,而“寒光闪烁射青萍”则描绘了一幅清冷但又生动的水面景象,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脉动。随着诗歌的深入,歌声渐渐消逝,暗示着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渴望。最后的“万仞燕然自勒铭”则升华了诗意,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历史的铭记与壮志未酬的豪情,突显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反思。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中,传达出诗人对边疆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情感寄托。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笑能空塞北亭:轻松的一笑使得塞北的亭子似乎被抚平,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自信。
    • 寒光闪烁射青萍:寒冷的光线在水面上闪烁,青萍随波漂荡,构建了一个清冷而生动的画面。
    • 歌残杕杜长城下:歌声在边塞的杕杜树影下渐渐消逝,表现出一种孤独与怀旧。
    • 万仞燕然自勒铭:高耸的燕然山上自有铭文,象征着对历史的铭记与对壮志的追求。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一笑比作能改变环境的力量。
    • 对仗:上下句韵律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青萍、寒光等意象,营造出特定的氛围。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边塞生活为背景,反映了诗人对家国的深情,以及对历史与理想的思考,表现出一种豪情壮志与对现实的反思。

意象分析:

  • 青萍: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美丽。
  • 寒光:体现出边塞的严酷环境以及诗人内心的孤独。
  • 长城:象征着抵御外敌的决心和对家国的捍卫。
  • 燕然:代表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寒光”指的是: A. 明亮的光芒
    B. 寒冷的光线
    C. 暖和的阳光
    D. 清澈的水波

  2. “万仞”在诗中形容的是: A. 一个小山丘
    B. 极高的山峰
    C. 平坦的草地
    D. 深邃的河流

  3. 诗人通过“一笑”表达了: A. 轻松自如
    B. 沮丧失落
    C. 忧虑重重
    D. 疲惫不堪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
  • 《塞下曲》李白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生活,但更侧重于战争的豪情与壮志。
  • 李白的《塞下曲》:通过豪放的语言表现了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及对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边塞诗研究》
  • 《明代诗人胡应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