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城头落日黄云起》
时间: 2025-01-24 04:05: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头落日黄云起,
断草飞蓬满千里。
红尘一骑踏高回,
半夜驱兵渡辽水。
马蹄行尽关山月,
燕然山下沙如雪。
负戈泪落暗吞声,
烟陇悲笳共幽咽。
我皇有四海,
何用穷玄冥。
边人纵戮尽,
亦是吾生灵。
先王修德怀四夷,
梯航重译归无为。
不使城南征夫怨,
三春折尽绿杨枝。
白话文翻译:
城头上夕阳西下,黄云滚滚而起,断草和飞蓬在千里之外随风而舞。红尘中,一骑马儿踏着高峻的回头路,半夜时分驱动军队渡过辽水。马蹄声响尽关山月下,燕然山下的沙子如同白雪。负着武器,泪水暗自流下,悲伤的笳声在烟雾弥漫的旷野中凄婉地响起。我的皇帝统治着四海,为何要穷尽黑暗深渊。即使边疆的人被杀戮殆尽,他们也是我生灵的一部分。先王以德怀柔四方异族,重修航道使他们归附。不要让城南的征夫心中怨恨,三春时节绿杨的枝条都已折尽。
注释:
- 黄云:指黄昏时分的云彩,象征着战乱的气氛。
- 断草飞蓬:形容荒凉的景象,草木凋零,飞扬的蓬草随风而起。
- 红尘:指世俗的尘世,常用来形容人间纷扰。
- 负戈:指背负武器,象征士兵的悲伤和无奈。
- 悲笳:悲伤的笳声,古代乐器,常在战场上使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新,字子新,号雪谷,宋代诗人,出生于北宋时期的边陲地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常反映边疆生活和战乱的主题,风格多为豪放激昂。
创作背景:
《出塞》作于战乱时期,诗人目睹边疆战事,心中感慨万千,表现出对战争的反思与对生灵的怜悯。诗中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统治者的期许,反映了社会对战争的厌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与战争的残酷现实,通过夕阳、黄云、马蹄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悲壮而又凄凉的氛围。开篇以“城头落日”引入,设定了一个黄昏的场景,在这幅画面中,诗人用“断草飞蓬”渲染了战火后的荒凉,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边塞图景。接着,诗人描绘了一骑孤马踏上回家的路,半夜渡水的场景,展示出士兵在战火中的孤独与无奈。
诗中“马蹄行尽关山月,燕然山下沙如雪”则用优美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和平的渴望。结尾部分则深刻反映了对国家与民族的思考,诗人通过对先王治国理政的回顾,提出了希望君主以德治国的愿望,表现出一种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生灵的关怀。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既有对战争的反思与批判,也有对和平的向往,充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城头落日黄云起:描绘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和天边的黄云,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 断草飞蓬满千里:荒草与蓬草在风中飞舞,象征战争带来的荒凉与无情。
- 红尘一骑踏高回:一骑马儿在尘世间骑行,暗示着孤独的旅程与回归的希望。
- 半夜驱兵渡辽水:描绘夜晚军队渡水的场景,体现出战争的紧迫与危险。
- 马蹄行尽关山月:马蹄声响彻,月光洒下,营造出一种孤独的行旅感。
- 燕然山下沙如雪:燕然山下的沙土如同白雪,暗示着战斗的残酷和无情。
- 负戈泪落暗吞声:士兵背负武器,流泪却无声,表达了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 烟陇悲笳共幽咽:烟雾弥漫中,悲伤的笳声回荡,暗示着战场上的哀伤。
- 我皇有四海:强调统治者的广泛权力。
- 何用穷玄冥:质疑为何要耗尽力量进行无意义的征战。
- 边人纵戮尽:即使敌人被屠戮殆尽,也不应当伤害生灵。
- 先王修德怀四夷:先王以德治国,怀柔四方。
- 梯航重译归无为:重修航道,使异族归附,避免战争。
- 不使城南征夫怨:不让征兵的人心中有怨恨。
- 三春折尽绿杨枝:春天来临时,绿杨的枝条已然折尽,暗示了对和平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沙如雪”,将沙子比作雪,强调了荒凉的景象。
- 对仗:诗中许多句子如“马蹄行尽关山月,燕然山下沙如雪”均为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负戈泪落”,表现士兵的悲伤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围绕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展开,表现了对生灵的关怀与对统治者的期望,传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黄云:预示着战乱和不安。
- 马蹄:象征着征战与孤独的旅程。
- 沙:代表了战争的遗留与荒凉。
- 泪:表达了士兵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云”象征什么? a) 和平
b) 战乱
c) 自然
答案:b) 战乱 -
诗中“马蹄行尽关山月”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孤独与思念
c) 怒火
答案:b) 孤独与思念 -
“负戈泪落暗吞声”中“负戈”是什么意思? a) 背负武器
b) 负担重任
c) 放弃武器
答案:a) 背负武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
- 王昌龄的《出塞》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李新的《出塞》更强调战争的悲惨与人性的思考,而《登鹳雀楼》则表现出一种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人生哲学。两者在意境与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诗鉴赏辞典》
- 《李新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