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曲十六首 其十三》

时间: 2025-01-26 23:33:07

青海城头月照沙,黑山何处问琵琶。

长缨尽缚呼韩将,重取明妃入汉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海城头月照沙,
黑山何处问琵琶。
长缨尽缚呼韩将,
重取明妃入汉家。

白话文翻译

在青海的城头,月光洒在沙地上,
我该向哪儿去问黑山的琵琶声呢?
长缨已经尽头,捆住了呼韩的将军,
再次迎娶明妃回到汉朝的家中。

注释

  • 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的一个省份,境内有许多高山和湖泊。
  • 城头月:月亮照在城墙上,意象宁静。
  • 黑山:可能指代某个具体的山名,或象征着遥远的地方。
  • 琵琶:一种古老的弦乐器,常用来表达哀愁。
  • 长缨:指长长的缰绳,用以捆绑或控制。
  • 呼韩将:指呼韩邪(或称呼韩将),是汉朝时期的一个反叛势力的首领。
  • 明妃:指王嫱,汉元帝的皇后,后被匈奴所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胡应麟(1550年-1602年),明代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以其诗词成就和对古诗词的研究而闻名。其作品风格多样,常以情感真挚和意境深远而受到承认。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明代,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威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抒发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切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出塞曲》通过优美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孤独与壮丽。开头的“青海城头月照沙”描绘出夜晚的静谧,月光照耀下的沙地显得格外清冷,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绪的纷乱。而“黑山何处问琵琶”则将读者的目光引向遥远的黑山,似乎是在询问那里的哀愁与过往。接下来的“长缨尽缚呼韩将”,通过历史典故,表现了对昔日英雄的缅怀与对国家前景的展望。最后一句“重取明妃入汉家”,更是以历史为背景,寄托了诗人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层次分明,从沉静的自然景象到激昂的历史情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诗中融入的历史典故和个人情感,使得作品更具厚重感,引发读者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青海城头月照沙:描绘了青海城的夜晚,月光洒在沙地上,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2. 黑山何处问琵琶: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与寻觅,琵琶声象征着哀愁与历史的回响。
    3. 长缨尽缚呼韩将:提到历史人物,长缨象征束缚,暗示对权力的控制与战争的残酷。
    4. 重取明妃入汉家:希望能够再次迎娶明妃,寄托着对国家兴盛和个人愿望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与次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典故:引用历史人物,增加了诗的深度与内涵。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 :代表了边塞的荒凉和历史的沉淀。
  • 琵琶:传达了哀愁与怀旧的情感。
  • 长缨:象征着权力的束缚与战争的残酷。
  • 明妃:象征着美好与和平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青海城头”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青海
    • B. 黑山
    • C. 汉朝
    • D. 匈奴
  2. “长缨尽缚呼韩将”中的“长缨”象征什么?

    • A. 自由
    • B. 束缚
    • C. 战争
    • D. 和平
  3. 诗中提到的“明妃”是谁?

    • A. 王嫱
    • B. 王异
    • C. 李广
    • D. 赵奢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崔颢的《黄鹤楼》

诗词对比

  • 比较《出塞曲》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但《出塞曲》更加强调历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而《登鹳雀楼》则更多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