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郑邸山林 其二》

时间: 2025-01-26 01:01:14

蹑级垂清斋,高楼三面开。

竹阴先客到,山色兴诗来。

挂壁惊云物,临池想笔才。

青霄肯将去,斜日更徘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郑邸山林 其二
作者: 吴鼒 〔清代〕
蹑级垂清斋,高楼三面开。
竹阴先客到,山色兴诗来。
挂壁惊云物,临池想笔才。
青霄肯将去,斜日更徘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郑邸山林中的游览体验。诗人走上台阶,来到一座高楼,三面开阔的景致尽收眼底。竹林的阴影里,客人已经先到了,眼前的山色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挂在墙上的物品让人惊叹,站在池边的他也在思索写作的才情。天空的云彩是否愿意离去,斜阳也似乎还在徘徊不去。

注释:

  • 蹑级:轻轻踏步,形容上楼。
  • 清斋:指清静的书房或居所。
  • 挂壁:墙上挂着的物品。
  • 青霄:指青色的天空,象征高远。
  • 斜日:斜射的阳光,形容傍晚的时光。

典故解析:

  • 山色兴诗:山的美景能够引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表现了自然景观对文人墨客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鼒(1640年-1713年),字子澄,号云峰,清代诗人,生于浙江,曾任职于朝廷,因其清新婉约的诗风而受到赞誉。他的诗作常常描绘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吴鼒在郑邸山林游览之时,正值自然景色最为优美的季节。诗人借此机会,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诗歌创作的追求。

诗歌鉴赏:

吴鼒的《游郑邸山林 其二》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呈现了山林的优美和诗人的情感。在第一联中,诗人描绘了高楼三面开阔的景致,营造出一种开阔的空间感,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心境也随之开阔。第二联通过“竹阴先客到,山色兴诗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竹林的阴影和山色都在提醒他创作的可能。

后两联则通过“挂壁惊云物,临池想笔才”表现诗人对创作灵感的渴望与追寻,挂在墙上的物品、池边的沉思,增添了诗的哲理深度,表现出诗人对个人才情的自省与探索。最后,青天与斜阳的意象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种悠长而又宁静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刻停滞,诗人也在此情此景中找到了创作的契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蹑级垂清斋:形象地描绘出诗人走上楼梯,来到一处清静的书房。
  2. 高楼三面开:三面开阔,视野宽广,暗示诗人心胸开阔。
  3. 竹阴先客到:竹林的阴影下,客人已然到达,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
  4. 山色兴诗来:美丽的山色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5. 挂壁惊云物:墙上挂着的物品让人感到惊艳,暗示文化的积淀。
  6. 临池想笔才:在池边思考写作的才情,表现出诗人的创作状态。
  7. 青霄肯将去:青天是否愿意离去,暗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8. 斜日更徘徊:傍晚的阳光依旧徘徊,给人以时间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霄肯将去”,通过比喻表现时间的流逝与珍惜。
  • 对仗:在“竹阴”与“山色”之间形成对照,增强了意象的鲜明性。
  • 拟人:将“斜日”拟人化,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诗人内心的感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诗歌创作的追求,体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与闲适的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阴:象征清幽、高雅的环境。
  • 山色:象征自然的壮丽与灵感。
  • 青霄: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斜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楼房是怎样的?
    A. 只有一面开
    B. 三面开阔
    C. 四面封闭

  2. “竹阴先客到”中的“客”是指谁?
    A. 游人
    B. 诗人
    C. 动物

  3. “青霄肯将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大自然的渴望
    B. 对时间流逝的惜别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的优美,表现出诗人的闲适情怀,但更侧重于孤独与思考。
  • 杜甫《望岳》:虽也有对自然的描绘,但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和人生的忧虑。

粗略解读:

吴鼒的作品清新自然,强调个人的情感体验;而王维则更多地融入了哲思,杜甫则关注社会现实。三者在自然描写中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吴鼒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