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虎丘
作者: 李韶 〔宋代〕
望中平坦独崔嵬,根跨沧溟浪打回。
不是巨灵潜擘与,祗应蓬岛暗飞来。
经坛烟染千株石,丹井云封万古苔。
翠色高通苏郡内,满城清雅绝尘埃。
白话文翻译
在远望中,虎丘山显得平坦而又高耸,根基扎根于深邃的海洋,波浪拍打着它的身躯。
这不是巨灵的手在撕开山岭,而是仿佛蓬莱仙岛悄然飞来。
经坛的烟雾染上了千年的石头,丹井的云气封存了万古的苔藓。
翠绿的颜色高耸入云,通往苏州的城里,满城清雅,超然脱俗。
注释
- 崔嵬:高耸的样子。
- 沧溟:大海,指深邃的海洋。
- 巨灵:传说中的神灵,常用来形容能撕裂山河的力量。
- 蓬岛:指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着理想和超脱的境地。
- 经坛:寺庙或道观中供奉经典的地方。
- 丹井:传说中的神仙饮水的井。
- 翠色:绿色,象征着生机和繁荣。
典故解析
“蓬岛”出自古代神话传说,常用来象征理想的境地或隐居的生活。此外,诗中提到的“巨灵”及“经坛”也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自然与超自然力量的崇尚与敬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韶,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人文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游览虎丘时,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文历史的思索,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诗歌鉴赏
《游虎丘》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的优美诗作。开篇描绘了虎丘的壮美景象,诗人以“望中平坦独崔嵬”引入,展示出山的高耸与平坦的对比,突显出其巍峨的气概。第二联通过“根跨沧溟浪打回”表现出虎丘的历史深度与自然力量的冲击,仿佛山体与海洋的交融,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
诗中提到的“巨灵潜擘”与“蓬岛暗飞来”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神秘的敬畏和向往。接下来的几句通过“经坛烟染”和“丹井云封”描绘出山中古老的文化积淀,历史的厚重感与自然的永恒相交织,表现出一种哲理的思考。
最后,诗人以“翠色高通苏郡内,满城清雅绝尘埃”收尾,传达出一种与世无争、超然脱俗的生活态度,展现出虎丘不仅是自然的杰作,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整首诗在景与情的交融中,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文历史的深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望中平坦独崔嵬”:从远处看,虎丘既平坦又高耸。
- “根跨沧溟浪打回”:它的根基扎在深海里,波浪拍打着它。
- “不是巨灵潜擘与”:这不是神灵在撕裂山体。
- “祗应蓬岛暗飞来”:仿佛是仙岛悄然降临。
- “经坛烟染千株石”:古老的经坛烟雾缭绕,染上了千年石头。
- “丹井云封万古苔”:神仙的井被云气封存,万古的苔藓静静生长。
- “翠色高通苏郡内”:翠绿的山色高耸,直通苏州城内。
- “满城清雅绝尘埃”:满城清雅,超然于世俗尘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虎丘比作巨灵的撕裂,表现出它的雄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特征,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文历史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超然脱俗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虎丘:象征着雄伟与自然的力量。
- 沧溟:代表深邃的海洋,暗示历史的厚重。
- 蓬岛:隐喻理想的生活状态,超脱尘世。
- 经坛与丹井:象征古老文化的积淀,体现出历史的延续。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使得全诗充满了哲理与思考,具有深远的文化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巨灵”是指什么?
- A. 神灵
- B. 地震
- C. 海洋
-
“翠色高通苏郡内”中“翠色”指的是什么?
- A. 绿色的植物
- B. 山的颜色
- C. 灵气
-
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 A. 追求功名
- B. 超然脱俗
- C. 享乐主义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李韶的《游虎丘》与王维的《鹿柴》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但李韶更加强调与人文的结合,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本身的宁静与和谐美。
这种对比反映出不同诗人在创作时的关注点和风格差异,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韶诗词选》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游虎丘》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