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洛阳风俗重繁华,
荷担樵夫亦戴花。
贪看二公同宴会,
游人昏黑忘还家。
白话文翻译:
洛阳的风俗非常繁华,
就连挑着柴的樵夫也头戴花朵。
贪恋着二位公子的宴会,
游人们在夜色中迷失了方向,忘了回家。
注释:
- 洛阳: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繁华。
- 樵夫:指挑水或砍柴的人。
- 二公:指的是两位身份显赫的人物,可能是指官员或名士。
- 昏黑:夜色渐浓,天色变暗。
- 忘还家:忘记回家,形容游玩到沉迷的程度。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的“二公”可能指代当时社会中的名士或官员,表示他们的宴会吸引了众多游人。诗中反映了当时洛阳繁华的社会风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历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强调历史的教训和教育意义,作品风格简练明快。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反映了洛阳繁华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人们对富贵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名士聚会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洛阳繁华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气息。诗的开头提到“洛阳风俗重繁华”,直接指出了洛阳的繁荣景象,接着用“荷担樵夫亦戴花”来描写普通百姓也参与到这种繁华中,显示了社会的富裕与活力。接下来的“贪看二公同宴会”则反映了人们对名士生活的向往和对宴会的沉迷,而最后一句“游人昏黑忘还家”更是突显了这种沉迷的后果,暗示了在繁华背后,个人的迷失与疏离。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鲜明的意象,传达了对繁华生活的热爱,同时也隐含着对人们迷失自我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洛阳风俗重繁华:表明洛阳的繁华是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 荷担樵夫亦戴花: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也充满了欢庆的元素,象征着社会的富裕。
- 贪看二公同宴会:体现了对名士的崇拜与向往,宴会是社交生活的中心。
- 游人昏黑忘还家:揭示了人们在享乐中迷失自我,忘却了归家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对称的结构,如“荷担樵夫”、“二公同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樵夫戴花的形象比作繁华生活的一部分,传达了生活的多彩。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对繁华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们在享乐与迷失之间的矛盾,暗示了繁华背后的孤独和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洛阳:象征繁华与历史。
- 樵夫:普通人的生活。
- 花:美好、富裕的象征。
- 宴会:社交与名士生活的体现。
- 昏黑:迷失、夜晚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荷担樵夫亦戴花”中的“樵夫”指的是什么? a. 农民
b. 砍柴的人
c. 商人 -
诗中“游人昏黑忘还家”反映了什么情感? a. 欢喜
b. 迷失
c. 愤怒 -
诗中提到的“二公”应该指什么? a. 两位普通人
b. 两位名士或官员
c. 两位商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繁华的景象和人生的迷茫。
-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困境。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此诗在主题上都涉及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李白更强调豪放与洒脱,而司马光则更关注于社会的繁华与个人的迷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司马光《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