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一章改韵同五诗呈尧夫》

时间: 2025-01-11 19:58:14

家虽在城阙,萧瑟似山阿。

远去名利窟,自称安乐窝。

云归白石洞,鹤立碧松柯。

得丧非吾事,何须更寤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一章改韵同五诗呈尧夫
家虽在城阙,萧瑟似山阿。
远去名利窟,自称安乐窝。
云归白石洞,鹤立碧松柯。
得丧非吾事,何须更寤歌。

白话文翻译:

尽管我的家在城中高楼之上,却依然感到萧瑟,仿佛置身于荒山之中。
我远离了名利的洞窟,自己称这里是安乐的窝。
白云归于白石的山洞,仙鹤立于碧绿松树的枝头。
生死荣辱与我无关,何必再为此而夜不能寐?

注释:

字词注释:

  • :古代城墙的门,指城中居所。
  • 萧瑟:形容冷清、凄凉的样子。
  • 名利窟:指名声和利益的地方,通常指官场或商界。
  • 安乐窝:指安静舒适的居所。
  • 白石洞:可能是指隐居之地,象征清幽之所。
  • 鹤立:形容鹤的姿态,通常用来比喻超凡脱俗。
  • 得丧非吾事:意指生死荣辱与我无关。
  • 寤歌:夜里醒来时唱歌,意指心中有所忧虑。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白石洞”与“鹤立碧松”均可视作隐士生活的象征,隐喻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著称,主张重视历史经验,倡导儒家思想。其诗风简练清新,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司马光晚年,反映了他对仕途的失望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表达了对名利的放弃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司马光对世俗名利的看淡与对安逸生活的追求。诗的前两句“家虽在城阙,萧瑟似山阿”通过对比凸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繁华世界的厌倦。在繁华的城市生活中,诗人感到的却是萧瑟的情绪,仿佛身处于荒凉的山中。接下来的“远去名利窟,自称安乐窝”则进一步强调了他对名利的远离,以及自我安慰的心态。

“云归白石洞,鹤立碧松柯”描绘了一幅清幽的自然景象,白云环绕着白石的山洞,仙鹤在青松间翩然立着,极具画面感,象征着诗人理想中的隐居生活。最后一句“得丧非吾事,何须更寤歌”表达了对荣辱得失的超然态度,诗人不再为世俗的纷争而烦忧,宁愿享受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清逸生活的文化特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家虽在城阙:虽然我的家在城市的高楼之上。
  2. 萧瑟似山阿:但感觉却是冷清凄凉,像是身处荒山之中。
  3. 远去名利窟:我已经远离了追逐名利的地方。
  4. 自称安乐窝:我称这里为我心灵的安逸之地。
  5. 云归白石洞:白云归向白石的山洞,象征隐居。
  6. 鹤立碧松柯:仙鹤独立于碧绿的松树上,表达高洁的志向。
  7. 得丧非吾事:生死荣辱与我无关。
  8. 何须更寤歌:何必因这些而彻夜不眠,忧虑歌唱呢?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城市与自然的对比,强化内心的孤寂。
  • 意象:运用云、鹤、松等自然意象,展现清新脱俗的生活理想。
  • 象征:白石洞象征隐居,表现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核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放弃世俗的名利,向往自然的清幽,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城阙:象征繁华与喧嚣。
  • 山阿:象征荒凉与孤独。
  • 白石洞:象征隐居与清净的生活。
  • 碧松:象征高洁与宁静的精神追求。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对安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逃避,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怎样的? A. 渴望追求
    B. 远离
    C. 忽视
    D. 不屑

  2. “云归白石洞”中的“白石洞”象征什么? A. 繁华都市
    B. 隐居生活
    C. 名利场
    D. 官场

  3. 诗中提到的“得丧非吾事”意味着什么? A. 诗人关心荣辱
    B. 诗人对生死荣辱无所谓
    C. 诗人希望获得名声
    D. 诗人对生活感到失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与王维《鹿柴》相比,司马光的这首诗更强调个人的内心宁静与对名利的超然,王维则通过山水描绘出一种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司马光文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