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蚕丛龟印解,鹑野隼旟新。
借问锦江乐,何如兴庆春。
骊歌遮去辙,竹马望行尘。
惠政如膏雨,遥知彼此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从成都迁往长安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与祝福。诗中提到的“蚕丛”和“龟印”象征着古老的文化和地理标志,暗示着对故乡的眷恋。“鹑野”和“隼旟”则表现了新的开始和希望。诗人借问锦江的乐趣,想知道它与兴庆公园的春天相比如何,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后两句中提到的“骊歌”和“竹马”展现了童年的欢乐与纯真,而“惠政如膏雨”则强调了良好的政治治理对人民的恩惠,表达了对彼此幸福生活的祝愿。
注释:
- 蚕丛:指的是古代蜀地的一个地名,象征着故乡。
- 龟印:古代的印章,象征着正统和权威。
- 鹑野:指的是野外的鹑鸟,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安宁。
- 隼旟:隼鸟的旗帜,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 骊歌:古代的歌曲,常用于庆祝,象征着欢乐。
- 竹马:儿童的玩具,象征着童年的无忧无虑。
- 惠政如膏雨:良好的政治像滋润的雨水一样,象征着人民的幸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因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他主张的“古为今用”的治国理念,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司马光的朋友从成都迁移至长安之际,诗人通过诗歌寄托对朋友的祝贺与期盼,同时也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此首诗通过对比故乡和新环境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诗的开头以“蚕丛龟印解”引入,强调了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接着通过自然意象“鹑野隼旟”描绘新环境的美丽与希望。中间的“借问锦江乐,何如兴庆春”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品质的关注,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期待,也是对社会繁荣的渴望。
在后两句中,诗人通过“骊歌遮去辙”与“竹马望行尘”的对比,表现了对童年欢乐时光的怀念,同时也隐喻了人生的变迁。“惠政如膏雨”更是将政治与民生紧密相连,表达了对良好治理的期待和向往。这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既有个人情感,也有社会关怀,显示了司马光作为文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蚕丛龟印解:提及古蜀地的象征,暗示对故乡的思念。
- 鹑野隼旟新:描绘新环境的美好和希望。
- 借问锦江乐:询问锦江的生活乐趣,反映对生活的向往。
- 何如兴庆春:与兴庆公园的春天进行比较,期盼更美好的未来。
- 骊歌遮去辙:勾起对往昔欢乐的怀念。
- 竹马望行尘:象征童年的无忧与快乐。
- 惠政如膏雨:赞美良好的政治治理。
- 遥知彼此均:表达对彼此幸福生活的祝愿。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多处运用对仗手法,如“蚕丛龟印”与“鹑野隼旟”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政治治理比作“膏雨”,形象地表达了其对民众的恩泽。
- 意象:使用自然和人文意象,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与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社会繁荣的向往,展现了人文关怀和深厚的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蚕丛:象征着家乡的文化根基。
- 鹑野:代表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骊歌:象征欢乐与庆祝。
- 惠政:代表良好的治理与民生福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蚕丛”象征什么? a. 友情
b. 故乡
c. 自然 -
“惠政如膏雨”中的“膏雨”代表什么? a. 财富
b. 政治恩泽
c. 好天气 -
诗人对新环境的态度是? a. 不满意
b. 渴望与期待
c.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中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两者都涉及对政治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思考,但司马光的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祝福。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概论》
- 《司马光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