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秀才以光始自陕右游山归复登少室为诗见》
时间: 2025-01-26 06:16: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瘦马飘摇屡往还,
疲劳专为访名山。
须知筋力行将老,
渐恐峰峦不可攀。
蜡屐早能寻胜概,
弹冠悔更落尘寰。
幸依贤者为东道,
大得逍遥水石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游山归来的途中,感慨自己年岁渐长,体力不再,难以再攀登高峰的无奈。虽然马匹疲惫,自己也感到疲劳,但仍然愿意寻访名山大川。作者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正在衰退,渐渐感到难以再攀登那些高耸的山峰。虽然早已习惯了穿着木屐欣赏名胜,但在尘世间的繁忙中,心中却感到惋惜。幸好能依靠贤者作为旅伴,借此机会在水石之间得到了逍遥自在的乐趣。
注释
- 瘦马:指的是瘦弱的马,象征着疲惫。
- 蜡屐:用蜡木制成的木屐,古代一种轻便的鞋子,适合游山玩水。
- 弹冠:古时用以表示官员或读书人自我抬举的动作,表达对世俗名利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主张以史为鉴,注重治国理政。其诗词风格沉稳、典雅,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王秀才的邀请下,司马光游览名山归来时所作,反映了他对人生、岁月及自然的感悟。在游历名山的过程中,他体验到了身体的疲惫与心灵的向往,对自然的逍遥心情与世俗的烦扰形成鲜明对比。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描绘,展现了游历的过程和对人生态度的反思。开头的“瘦马飘摇屡往还”描绘了行旅的艰辛,表现出作者在面对大自然时的渺小与无奈。接下来的“疲劳专为访名山”,则暗示了游山的目的和意义。在诗中,司马光意识到自己日渐年迈,虽心向高峰,却已力不从心,这种无奈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中“蜡屐早能寻胜概”的描绘,反映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尽管他已不再年轻,仍想寻找游历的乐趣。而“弹冠悔更落尘寰”则表现了对世俗名利的反思,体现了哲理的深邃。换句话说,作者在追求自由与自然的同时,也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感受到一种超脱的境界。
结尾的“幸依贤者为东道,大得逍遥水石间”,则是对友谊与陪伴的赞美,表达了在人生旅途中,有贤者相伴,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与逍遥,显得尤为珍贵。整首诗在意象上蕴含了自然之美、岁月之无常和人际关系的珍贵,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瘦马飘摇屡往还:形容马匹瘦弱,行走时摇摇晃晃,表明旅途艰辛。
- 疲劳专为访名山:为了寻访名山而疲惫,突显了游历的辛苦。
- 须知筋力行将老:提醒自己要意识到体力正在衰退。
- 渐恐峰峦不可攀:渐渐感到高峰难以攀登,表达一种无奈感。
- 蜡屐早能寻胜概:虽已习惯穿木屐游览名胜,反映出对自然的向往。
- 弹冠悔更落尘寰:感到对尘世名利的惋惜,表现出对世俗的反思。
- 幸依贤者为东道:庆幸有贤者相伴,展现友谊的重要。
- 大得逍遥水石间:在自然中获得自由与乐趣,表达了一种心灵的满足。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瘦马飘摇”与“疲劳专为”,构成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马匹的疲惫比作自身的无奈,形象生动。
- 拟人:将山峰的攀登赋予情感,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游山为背景,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时间的关系。通过对身体衰退的感慨与对自然的向往,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哲理,展现出作者追求逍遥自在的内心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瘦马:象征疲惫与无奈。
- 名山:代表追求与理想。
- 蜡屐:象征简单与自然。
- 贤者:象征智慧与友谊。
- 水石:代表自然的宁静与逍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司马光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蜡屐”是什么?
- A. 一种饮料
- B. 一种鞋
- C. 一种乐器
- D. 一种衣服
-
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惋惜?
- A. 年轻
- B. 名利
- C. 自然
- D. 时间
答案
- C. 司马光
- B. 一种鞋
- B. 名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望岳》:同样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敬仰,但更多地体现了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
- 王维《山居秋暝》:强调了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归宿感,风格更为恬淡。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诗词研究》
- 《司马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