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月亭》

时间: 2025-01-11 17:03:39

灯火动渔矶,湖边过鸟稀。

孤蟾久未上,五马不成归。

长啸风生座,高吟露满衣。

闲情无日厌,岸帻对清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伫月亭
司马光

灯火动渔矶,湖边过鸟稀。
孤蟾久未上,五马不成归。
长啸风生座,高吟露满衣。
闲情无日厌,岸帻对清辉。

白话文翻译:

在灯火摇曳的渔矶旁,湖边飞过的鸟儿稀少。
孤独的明月已久未升起,五匹马也无法归来。
我在高声长啸,风把我的衣服吹得湿透。
闲适的情趣没有一天厌倦,岸边的帽子对着清冷的月光。

注释:

  • 灯火动渔矶:灯光照耀着渔船停靠的礁石。
  • 湖边过鸟稀:湖边飞过的鸟儿稀少,传达宁静之感。
  • 孤蟾:指孤独的明月,象征寂寞。
  • 五马:意为乘坐的马匹,没有归来,暗含归途遥远。
  • 长啸:长声呼啸,表达内心情感。
  • 露满衣:因露水湿透衣服,传达清晨的寒意。
  • 闲情无日厌:悠闲的情感没有一天感到厌倦。
  • 岸帻对清辉:岸边的帽子迎着明亮的月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而闻名,著有《资治通鉴》,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诗歌风格清新洒脱,常寄情于自然。

创作背景:

《伫月亭》写于宋代,时代背景下国力强盛,但政治斗争激烈,诗人在湖边独坐,观月思考人生,表达了对世事的淡泊与闲适。

诗歌鉴赏:

《伫月亭》是一首表现诗人闲适心境和对自然的热爱之作。开篇“灯火动渔矶,湖边过鸟稀”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湖边夜景,通过灯光和稀少的鸟儿,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孤独的氛围。接着“孤蟾久未上”一语,形象地表现了孤独的月亮,因长时间未升起而令人感到寂寞,也暗喻诗人的心境。

“长啸风生座,高吟露满衣”一句,表现了诗人在此环境中放声高歌,尽管衣服沾满露水,依然陶醉于这份悠然自得的情境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最后两句“闲情无日厌,岸帻对清辉”,则点明了诗人对这种闲适情趣的珍视,尽管生活中有诸多繁琐,他依然心态平和,享受清辉下的宁静。

整首诗以清新的意象和流畅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哲思,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闲适、淡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灯火动渔矶:用生动的画面描绘了夜晚渔船的灯火,暗示着生活的气息。
  2. 湖边过鸟稀:鸟儿稀少,增加了环境的宁静与孤独感。
  3. 孤蟾久未上:孤独的明月未升,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思索。
  4. 五马不成归:五匹马未归,隐喻归途的遥远与无奈。
  5. 长啸风生座:长声呼啸,表明诗人情感的释放。
  6. 高吟露满衣:高声吟唱,露水湿衣,表现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7. 闲情无日厌:闲适的情感让人不厌倦,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8. 岸帻对清辉:岸边的帽子映衬着月光,象征着诗人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孤蟾”比喻明月,寓意孤独。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如“长啸风生座”,把风赋予了生命,增加了诗的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传达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独立与自由。

意象分析:

  • 灯火:象征人间的生活气息。
  • 孤蟾:象征孤独与思索。
  • 五马:象征归乡的渴望与无奈。
  • 露水:象征清晨的宁静与自然的亲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孤蟾”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明月
    • C. 鱼
  2. 诗中“长啸”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 A. 喜悦
    • B. 愤怒
    • C. 释放
  3. 整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 A. 城市的繁华
    • B. 自然的宁静
    • C. 战争的悲惨

答案:

  1. B. 明月
  2. C. 释放
  3. B. 自然的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李白的《月下独酌》与《伫月亭》,两者都表现了对月亮的欣赏和对孤独的思考,但李白的情感更为奔放,而司马光则显得更加沉静。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