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云新铸釜斛与今太府寺尺及权衡若合符契复次前韵》

时间: 2025-01-26 05:21:41

裁筒累黍久研精,况复新修釜斛成。

岂校忽微争口语,本期淳古变人情。

既言乐律符今尺,但恐箫韶似郑声。

若欲世人俱信服,凤凰再集颍川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裁筒累黍久研精,况复新修釜斛成。
岂校忽微争口语,本期淳古变人情。
既言乐律符今尺,但恐箫韶似郑声。
若欲世人俱信服,凤凰再集颍川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将稻谷磨成精细的米粉,且新修的釜和斛也已完成。岂能因为一些小争论而去比较口耳之言,我希望能回归古朴,改变人们的情感。既然说音乐的律令符合了现在的标准,但我担心古筝的曲调却像郑国的声音。如果想让世人都心悦诚服,那么就要让凤凰再次聚集在颍川城。

注释

  • 裁筒:裁制的竹筒,用于装盛粮食。
  • :一种谷物,常指黍米。
  • :古代的容量单位,通常用来量米等粮食。
  • 淳古:指回归古朴的风气。
  • 箫韶:古代的音乐,代表雅乐。
  • 郑声:指郑国的音乐,常用来比喻不正之音。
  • 凤凰:传说中的鸟,象征祥瑞与和谐。

典故解析

  • 凤凰再集颍川城:颍川城是古代一个著名的地方,凤凰聚集象征着人才的汇聚与兴盛,寓意希望能够有贤人出现,恢复社会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名的文学家,因其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于世。他的诗歌风格简洁明快,注重内容的表达与思想的传递。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政治动荡时期,司马光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对古典文化的追求与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体现了他对音乐、礼仪和人情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司马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与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开头两句通过对物质的描绘,表现出他对于古代工艺与精神的珍视,强调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扬。接着,诗人以“岂校忽微争口语”引出对当下口水之争的不屑,表示自己更看重的是内心的淳朴和古老的价值观念。

“既言乐律符今尺,但恐箫韶似郑声”中,诗人借音乐的比喻,表达了对当今文化的担忧。他认为,虽然律令规范了音乐的演奏,但却难以保证其内涵的高雅与纯粹,反映了对当时社会浮躁风气的批判。最后一句“若欲世人俱信服,凤凰再集颍川城”则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希望通过恢复古代的和谐与智慧,能够赢得人们的共鸣与信服。

整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工整,对仗工巧,更在内容上富有深意,体现出作者对社会、人性以及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裁筒累黍久研精:久磨的黍米与新制的容器,象征重视传统工艺。
  2. 况复新修釜斛成:强调新旧结合,传承与创新并重。
  3. 岂校忽微争口语:对小争论的不屑,表明作者更重视实质。
  4. 本期淳古变人情:渴望恢复古朴的风气,变换人们的情感。
  5. 既言乐律符今尺:音乐的标准与当下的结合。
  6. 但恐箫韶似郑声:担忧音乐的内涵不如古代雅乐。
  7. 若欲世人俱信服:期望社会能够认同古代的智慧。
  8. 凤凰再集颍川城:希望人才汇聚,恢复文化的繁荣。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箫韶”和“郑声”比喻文化的高雅与低俗,突出文化的对比。
  • 象征:凤凰象征着理想与和谐,寄托了作者的期盼。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珍视,以及对当代社会风气的忧虑,强调了回归传统的重要性,呼唤人们对古典价值的认同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裁筒:象征着传统工艺的传承。
  2. :代表粮食的丰收与文化的根基。
  3. 釜斛:承载着古老技艺的容器,象征文化的传承。
  4. 凤凰:象征着高尚、和谐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黍”是什么? a) 一种谷物
    b) 一种乐器
    c) 一种动物

  2. 诗人的忧虑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a) 传统文化的丧失
    b) 政治腐败
    c) 经济问题

  3. “凤凰再集颍川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a) 想要财富
    b) 希望人才汇聚,恢复文化繁荣
    c) 渴望旅行

答案

  1. a) 一种谷物
  2. a) 传统文化的丧失
  3. b) 希望人才汇聚,恢复文化繁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又云新铸釜斛与今太府寺尺及权衡若合符契复次前韵》均反映了个人对古代文化的思考,但李白的诗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司马光则关注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价值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