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值春诗》

时间: 2025-01-11 06:08:40

山人久陆沈,幽径忽春临。

决渠移水碓,开园扫竹林。

欹桥久半断,崩岸始邪侵。

短歌吹细笛,低声泛古琴。

钱刀不相及,耕种且须深。

长门一纸赋,何处觅黄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居值春诗
作者: 庾信 〔南北朝〕

山人久陆沈,幽径忽春临。
决渠移水碓,开园扫竹林。
欹桥久半断,崩岸始邪侵。
短歌吹细笛,低声泛古琴。
钱刀不相及,耕种且须深。
长门一纸赋,何处觅黄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人,经过长时间的沉寂,春天的气息忽然降临。他在幽静的小路上,看到渠水流动,石碓在转动,园子里竹林被打理得整洁。那座倾斜的桥已经断裂,岸边的土壤开始侵蚀。诗人悠然自得,轻声吟唱,笛声细腻,古琴轻泛。诗中提到金钱与耕种之间的关系,强调耕作需要深度,同时感慨自己对名利的渴望与追求。


注释:

字词注释:

  • 山人:隐居于山中的人。
  • 久陆沈:长时间沉寂于陆地,形容隐居生活。
  • 幽径:幽静的小路。
  • 决渠:引水的渠。
  • 移水碓:水碓指用水力驱动的石磨。
  • 欹桥:斜的桥。
  • 短歌:短小的歌谣。
  • 泛古琴:弹奏古琴。
  • 钱刀:形容与金钱无关的事。
  • 长门:指长门赋,是一种文体。

典故解析:

  • 诗中的“长门一纸赋”提到的长门赋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文体,表达对文学的追求与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庾信,字宗宣,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通过自然描写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动荡时期,庾信在隐居生活中反思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及对名利的淡漠。


诗歌鉴赏:

《幽居值春诗》整体呈现出一种宁静的春日气息,诗人在隐居的山林中感受春天的到来,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赞美。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春天的生机和幽静的环境。后半部分则转向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诗人在轻松的音乐氛围中,反思金钱与劳动的关系,以及对名利的追求。

诗中通过“决渠移水碓”“开园扫竹林”等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勤奋生活的态度,而“钱刀不相及,耕种且须深”则反映了他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思考。诗的最后一句“何处觅黄金”更是表现出对名利的淡泊与无奈。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写,又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给读者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人久陆沈:山中的隐士,长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2. 幽径忽春临:幽静的小路上,春天的气息突然降临。
  3. 决渠移水碓:引水的渠流动,水碓也开始转动,象征着春天的活力。
  4. 开园扫竹林:打理园子,清扫竹林,体现出诗人的勤劳。
  5. 欹桥久半断:斜桥已断,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变化。
  6. 崩岸始邪侵:土岸开始侵蚀,表现自然的力量与无常。
  7. 短歌吹细笛,低声泛古琴:诗人悠然自得,享受音乐的宁静。
  8. 钱刀不相及:对金钱的漠视,表示不追逐物质。
  9. 耕种且须深:强调耕作的重要性与深度。
  10. 长门一纸赋,何处觅黄金:最后表达对名利的思考与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欹桥久半断”,用桥的断裂比喻生活的无常。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对仗的美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金钱与名利的淡泊态度,体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人:象征隐士,代表追求宁静与内心的平和。
  • 幽径:代表通往心灵深处的道路,引导人们思考。
  • 竹林:象征清雅与高洁,反映诗人的生活品质。
  • 短歌细笛:音乐意象,传达宁静的生活氛围与内心的愉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庾信生活在哪个历史时期? A. 唐朝
    B. 南北朝
    C. 宋朝

  2. 诗中提到的“长门”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音乐
    B. 一种文体
    C. 一种花卉

  3. 诗人对金钱的态度是? A. 渴望
    B. 无所谓
    C. 尊重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诗词对比: 对比庾信的《幽居值春诗》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但庾信更强调对名利的淡泊,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内心的宁静。两者在意象与情感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词》
  • 《庾信诗文集》
  • 《古诗鉴赏辞典》

以上是对《幽居值春诗》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