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十首 其六》

时间: 2025-01-26 02:27:12

兴云榆荚晚,烧薙杏花初。

滮池侵黍稷,谷水播菑畲。

六月蝉鸣稻,千金龙骨渠。

含风摇古度,防露动林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兴云榆荚晚,烧薙杏花初。
滮池侵黍稷,谷水播菑畲。
六月蝉鸣稻,千金龙骨渠。
含风摇古度,防露动林于。


白话文翻译:

云层在傍晚时分聚集,榆树的嫩荚已经成熟;
灼热的阳光下,杏花刚刚开放。
滮池的水已浸润了黍稷,谷水开始流向田畴。
六月的蝉鸣声声响起,稻田间的千金龙骨水渠也在流淌。
微风轻拂,古老的渡口微微摇动,
防露的草木在林中轻轻摇晃。


注释:

字词注释:

  1. 榆荚:榆树的果实,成熟后可见。
  2. :指割草或荆棘等,表示春夏之交的草木生长。
  3. 滮池:古地名,池水的名称。
  4. 黍稷:指黍和稷,两种重要的粮食作物。
  5. 谷水:指稻谷生长所需的水源。
  6. 千金龙骨渠:古代水渠名,形容其价值如千金,表明其重要性。
  7. 含风:风的拂动,给人以清新感。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及的“千金龙骨渠”,可能暗指古代对水利的重视,龙骨象征着强大的基础设施,体现了诗人对农业和水利工程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庾信(约513年-约581年),字子山,号长风,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擅长诗歌、散文及辞章,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情,风格清新脱俗。庾信的诗作常常反映社会变迁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正值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农业生产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和农田的繁荣,表达了对乡土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该诗通过描绘夏季晚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热爱。首句“兴云榆荚晚”以“云”和“榆荚”引入,营造出一种静谧的自然氛围,展示了晚霞中的自然景象。接下来的“烧薙杏花初”则利用“烧”字,传达出阳光照射下花朵的娇艳,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觉。

随后的描写中,诗人借助“滮池侵黍稷”和“谷水播菑畲”展示了农田的丰收景象,生动地描绘出夏季的富饶。这使得读者不仅感受到自然之美,更感受到农业的繁荣景象,体现了诗人对劳动成果的赞美。

“六月蝉鸣稻”一句,蝉鸣声声响起,给炎热的夏日增添了生动的音律。最后两句“含风摇古度,防露动林于”则以风和林木的动态描绘,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给人以清新之感。

整首诗意境悠远,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庾信卓越的诗歌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兴云榆荚晚:描绘傍晚时分,云层聚集的场景。
  2. 烧薙杏花初:杏花在阳光下绽放,象征着春夏交替的生机。
  3. 滮池侵黍稷:滮池的水流入了黍稷的田地,表现出丰收的希望。
  4. 谷水播菑畲:谷水滋润了农田,象征着农业的繁荣。
  5. 六月蝉鸣稻:蝉在稻田旁鸣叫,生动描绘夏季的热烈。
  6. 千金龙骨渠:形容水渠的重要性,暗示水利对农业的影响。
  7. 含风摇古度:微风轻拂,古渡口摇曳,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8. 防露动林于:草木在风中摇动,展现出自然的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作生动的画面,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通过“摇动”等词汇,使自然景物具有人情味,增添了诗的动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结构工整,形成了和谐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农业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体现了对乡土情怀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变化与自然的神秘。
  2. 榆荚:代表成熟与丰收。
  3. 杏花:象征春天的希望与生机。
  4. 滮池:代表水源与生命之源。
  5. 蝉鸣:象征夏季的热烈与生命的蓬勃。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兴云榆荚晚”描绘的是哪个时段的景象?
    A. 早晨
    B. 中午
    C. 傍晚
    D. 深夜

  2. “千金龙骨渠”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富贵
    B. 水利的重要性
    C. 贸易
    D. 农田的贫瘠

  3. 诗中提到的“六月蝉鸣稻”表现了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感悟。
  • 《春夜喜雨》(杜甫):描绘春雨滋润大地的美景,体现对农田的关心。

诗词对比:

  • 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十首 其六》王维《山居秋暝》对比:两者都描绘自然,但庾信更注重描写农业的繁荣,王维则侧重于山水的清幽,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庾信诗全集》
  • 《南北朝诗歌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