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 其二十七
作者:庾信
被甲阳云台,重云久未开。
鸡鸣楚地尽,鹤唳秦军来。
罗梁犹下礌,杨排久飞灰。
出门车轴折,吾王不复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的悲怆景象。身披铠甲站在高台上,天上的乌云久久没有散去。鸡鸣声传遍楚地,意味着天已亮,而鹤的叫声却是敌军即将来袭的预兆。罗梁(指桥)上仍然有沙石,杨树上的灰烬已经飞散很久。出门时车轴折断,意味着王者再也无法归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被甲:披上铠甲。
- 阳云台:指高台,可能是指指挥作战的地方。
- 重云:厚重的云层。
- 鸡鸣:晨鸣,象征天明。
- 鹤唳:鹤的叫声,象征警报或者敌军来袭。
- 罗梁:指桥梁或木梁,可能用作通行之用。
- 杨排:指杨树,可能是指树林。
- 车轴折:出门时车子坏了,象征事情的无奈与悲伤。
- 吾王:指诗人心中的王者或领导。
典故解析:
- 楚、秦:楚国和秦国是古代中国的两个重要国家,常在史书中提及。诗中提到的鸡鸣与鹤唳,分别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战争的来临,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王权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庾信,字子山,号庆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明丽、情感真挚见长,尤其擅长咏怀诗,表达对政治、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动荡不安的南北朝时期,国家之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使得庾信在诗中表达了对故国的忧虑和对王者的失落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战乱带来的悲凉与无奈。诗人以“被甲阳云台”开篇,既描绘了身临战场的紧张氛围,也暗示了他作为一位文人对战争的无力感。接下来的“重云久未开”增加了诗的压抑感,象征着希望的渺茫。随着“鸡鸣楚地尽”和“鹤唳秦军来”两句的对比,诗人将晨曦的平静与即将来临的战争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诗中“罗梁犹下礌,杨排久飞灰”传达了一种时间的沉淀与历史的沧桑,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繁华的景象已不复存在,现今只剩下悲凉的回忆。最后的“出门车轴折,吾王不复回”更是将整首诗推向高潮,表现了对王者失踪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给人一种深深的惆怅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展现了庾信对故国的深情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邃,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被甲阳云台:身披铠甲,站在高台上,准备迎接挑战。
- 重云久未开:厚重的云层遮蔽天空,象征着压抑和不安。
- 鸡鸣楚地尽:鸡鸣声响彻楚地,意味着天已亮,暗示希望的降临。
- 鹤唳秦军来:鹤的叫声预示着敌军的来临,警示着危险。
- 罗梁犹下礌:桥上依旧有沙石,意味着战乱带来的破坏。
- 杨排久飞灰:杨树上的灰烬飞散已久,象征着过去的繁华已成烟云。
- 出门车轴折:出门时车轴折断,象征着困境和无奈。
- 吾王不复回:王者再也无法归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失落。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鸡鸣”与“鹤唳”的对比,展示了宁静与战争的冲突。
- 象征:云、鸡、鹤等自然元素象征着希望、危险与历史的沧桑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表现了在战乱中对故国的忧虑与对历史的沉思,展现了诗人对王权的无奈与失落感,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过往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铠甲:象征着战争与斗争。
- 云:象征着压抑、希望的渺茫。
- 鸡鸣:象征着新的开始、希望。
- 鹤唳:象征着警报、危险的来临。
- 沙石、飞灰: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往日繁华的消逝。
- 车轴:象征着困境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被甲阳云台”意指:
A. 站在阳光下
B. 披上铠甲在高台上
C. 观看云彩 -
“鸡鸣楚地尽”中的“楚地”指的是:
A. 楚国的土地
B. 未来的希望
C. 战争的地方 -
诗中“吾王不复回”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王权的失落感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和平的渴望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 和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 其二十七》 都表达了对国家动荡和个人无奈的情感,但前者更多地体现了个人的孤独与悲凉,后者则更显著地表现了对王权的忧虑与历史的沉思。
参考资料:
- 《庾信诗全集》
- 《南北朝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