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庭际花枝袅,帘前汉渚横。
断肠何必问吹笙。
但见海棠叶上露星星。
墙月深深照,炉香细细零。
谁家闺妇又砧声,
搅得梦魂无赖不堪情。
白话文翻译:
庭院中的花枝轻轻摇曳,帘前的汉江水面如横卧。
断肠之人何必追问那吹笙的声音。
只见海棠树叶上的露珠闪烁着星星的光辉。
墙外的月光深深照耀,炉中香气细细飘散。
又是谁家的闺妇在敲打砧板,
这声音搅得我梦魂无奈,情感难以承受。
注释:
- 庭际:庭院的边缘。
- 花枝袅:花枝轻轻摇曳,形容风中的花。
- 汉渚:汉江的水面,渚指小洲或水边。
- 断肠:形容极度悲伤的情绪。
- 吹笙:吹奏笙乐器的声音,象征音乐。
- 海棠:一种花,象征美丽和柔情。
- 露星星:露水在光线下闪烁,形容夜晚的美丽。
- 墙月:墙外的月光。
- 炉香:香炉中的香气。
- 砧声:敲打砧板的声音,常见于家庭劳动。
- 梦魂无赖:形容在梦中感到无奈和痛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叶小鸾,明代女诗人,以其纤细的诗风和丰富的情感著称。她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感受,具有鲜明的女性视角。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的一个春天,正值花开之际,诗人可能在庭院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联想到自身的情感经历。作品描绘了一个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场景,反映了诗人对爱情、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南柯子》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色与人事交融,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深切思念与苦楚。开头两句描绘了庭院中的花枝和水面,细腻地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美丽。接着,诗人以“断肠”自喻,流露出内心的悲伤。吹笙的声音象征着欢乐与美好,但在诗人眼中,却是令人无法忘怀的过往。
接下来的“海棠叶上露星星”展示了夜晚的静谧与美丽,露水在星光下闪烁,仿佛是诗人心中未泯的希望。然而,随着“墙月深深照,炉香细细零”的描写,宁静的氛围中又夹杂着细微的忧伤。最后两句“谁家闺妇又砧声,搅得梦魂无赖不堪情”,则将个人情感与日常生活相融合,砧声不仅是家庭生活的象征,更是对诗人内心孤独与无奈的深刻表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爱与生活的深刻理解,既有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也有对失去的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庭际花枝袅,帘前汉渚横:描写春日庭院的生机,花枝摇曳,水面宁静。
- 断肠何必问吹笙:表达内心的痛苦与对往事的追忆。
- 但见海棠叶上露星星:展现夜晚的美丽与诗人内心微弱的希望。
- 墙月深深照,炉香细细零:描绘静谧的夜晚,香气弥散增添情感的深度。
- 谁家闺妇又砧声:通过生活音响揭示现实中的孤独感。
- 搅得梦魂无赖不堪情:表达梦境中的无奈与痛苦,情感的深重。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细节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形成鲜明的意象。
- 拟人:通过月光、香气等自然元素传达情感。
- 对仗:如“墙月深深照,炉香细细零”,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庭院的美景与个人情感的纠结,反映了对美好与失去的追忆,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 花:象征美丽与青春,代表着对生活的热爱。
- 海棠:象征爱情的柔情与脆弱。
- 露水:象征清新与纯洁,暗含希望与失落。
- 月光:象征孤独与思念,照亮内心的情感。
- 砧声:象征生活的平凡与现实,带来情感的冲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主要自然景象是什么?
- A) 雪
- B) 花和水
- C) 山
- D) 风
- “断肠”在诗中用来表达什么?
- A) 高兴
- B) 失落
- C) 疲劳
- D) 忙碌
- 诗中提到的“砧声”代表了什么?
- A) 音乐
- B) 家庭生活
- C) 战争
- D) 旅行
答案:
- B) 花和水
- B) 失落
- B) 家庭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叶小鸾的《南柯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以细腻的情感与自然意象描绘内心世界,但李清照更强调对失去的怀念,而叶小鸾则在美丽与孤独之间取得平衡。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女性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