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柯子 春日晚眺》

时间: 2025-02-04 16:19:54

淡荡风光好,登临逸兴多。

夕阳烟景柳条拖。

柳畔小桥低雨、压平莎。

翠霭连青浦,红霞映碧波。

木兰摇曳望中过。

归去春江剪破、嫩蓝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淡荡风光好,登临逸兴多。
夕阳烟景柳条拖。
柳畔小桥低雨压平莎。
翠霭连青浦,红霞映碧波。
木兰摇曳望中过。
归去春江剪破嫩蓝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傍晚的美丽景色,诗人感到心旷神怡,情兴勃发。夕阳的余晖洒在柳树上,形成了一幅朦胧的烟景。柳树旁的小桥在细雨中低垂,雨水压平了岸边的莎草。远处的青山与翠色的云霭相连,红霞映照着碧波荡漾的江水。木兰花在风中轻轻摇摆,诗人远望,心中充满了对春江的思念,最后决心回去,像剪裁嫩蓝罗一样,轻盈归去。


注释:

  • 淡荡:形容风光清新而开阔。
  • 逸兴:指超脱的兴致,心情愉悦。
  • 烟景:指夕阳下的朦胧景色。
  • 柳条:柳树的枝条。
  • 压平莎:细雨使莎草变得平坦。
  • 翠霭:浓郁的绿色雾气,常用来形容山水的景象。
  • 青浦:指青色的水面。
  • 木兰:指木兰花,象征美丽和高洁。
  • 嫩蓝罗:形容轻柔的蓝色罗绸。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整体意象和情感传达出了一种春日的生机与悠然自得的意境,符合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绫,清代诗人,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春季,诗人或许是在春日的傍晚,登上高处,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宁静,因而激发了创作的灵感。


诗歌鉴赏:

这首《南柯子 春日晚眺》充分展现了清代诗人的细腻观察与独特情感。诗歌以春天的晚景为背景,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开篇的“淡荡风光好,登临逸兴多”,便以轻松的语气引出诗人豁达的心境。在描写中,诗人通过细致的笔触,展现了夕阳下的柳树、雨中的小桥、草坪的平坦,构成了一个静谧而美丽的画面。

接下来的“翠霭连青浦,红霞映碧波”则通过色彩的对比,进一步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展现了自然景色的丰富与和谐美。最后一句“归去春江剪破嫩蓝罗”更是将诗人的情感升华,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与对归途的向往。

整首诗不仅在景物上有着细腻的描绘,情感上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淡荡风光好,登临逸兴多: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愉悦心情,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2. 夕阳烟景柳条拖:夕阳的余晖洒在柳树上,形成了如烟般的朦胧美景。
  3. 柳畔小桥低雨压平莎:描写小桥在雨中低垂,雨水使岸边的莎草变得平坦。
  4. 翠霭连青浦,红霞映碧波:青山与云霭相连,红霞映照在碧波上,色彩鲜明。
  5. 木兰摇曳望中过:木兰花在春风中摇曳,诗人目光远望,充满思绪。
  6. 归去春江剪破嫩蓝罗:诗人决心回去,描绘了他心中对春江的向往与依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夕阳烟景”比喻了自然的朦胧与美丽。
  • 拟人:柳条和木兰被赋予了生命,仿佛在向诗人诉说。
  • 对仗:如“翠霭连青浦,红霞映碧波”,展现了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柳条:象征柔美与生命力。
  2. 小桥:象征通往理想与宁静的路径。
  3. 翠霭: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4. 红霞:象征希望与美好。
  5. 木兰:象征高洁的品格。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清新、和谐的春日图景,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主要季节是什么?

    • A. 夏季
    • B. 秋季
    • C. 春季
    • D. 冬季
  2. “柳条”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力量
    • B. 柔美
    • C. 伤感
    • D. 绝望
  3.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 A. 无所谓
    • B. 热爱
    • C. 恨恶
    • D. 忽视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by 杨洪基

诗词对比

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相比,这首诗更多地强调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而《春江花月夜》则更侧重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思考。两者在主题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解读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