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游》

时间: 2025-02-04 17:30:15

昔游红杏苑,今隐刺桐村。

岁计悬僧债,科名负国恩。

不书胝渐稳,频镊鬓无根。

惟有经邦事,年年志尚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游红杏苑,今隐刺桐村。岁计悬僧债,科名负国恩。不书胝渐稳,频镊鬓无根。惟有经邦事,年年志尚存。

白话文翻译:

曾经游历于红杏盛开的园林,如今隐居在刺桐树环绕的村庄。每年的生计都依赖于僧人的债务,科举的名声辜负了国家的恩典。不再书写,手茧渐渐稳定,频繁地拔除鬓发,因为它们已经没有根基。唯有治理国家的事务,每年的志向依然存在。

注释:

  • 红杏苑:指美丽的园林,红杏象征春天的繁华。
  • 刺桐村:指隐居的地方,刺桐是一种树。
  • 岁计悬僧债:每年的生计依赖于僧人的债务。
  • 科名负国恩:科举的名声辜负了国家的期望和恩典。
  • 不书胝渐稳:不再书写,手上的茧子渐渐稳定。
  • 频镊鬓无根:频繁地拔除鬓发,因为它们已经稀疏无根。
  • 经邦事:治理国家的事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夤,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既有豪放的边塞诗,也有细腻的田园诗。此诗反映了作者从游历到隐居的生活转变,以及对国家事务的持续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经历了从游历到隐居的生活转变后所作,表达了对过去繁华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志向的坚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过去游历红杏苑的繁华与现在隐居刺桐村的宁静,展现了作者生活状态的转变。诗中“岁计悬僧债,科名负国恩”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国家责任的深刻认识。后两句“惟有经邦事,年年志尚存”则表明,尽管生活环境和个人状况发生了变化,但作者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和志向始终未变,体现了作者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昔游红杏苑”:回忆过去游历的繁华园林。
  2. “今隐刺桐村”:现在隐居在宁静的村庄。
  3. “岁计悬僧债”:生计依赖于僧人的债务。
  4. “科名负国恩”:科举的名声辜负了国家的期望。
  5. “不书胝渐稳”:不再书写,手上的茧子稳定。
  6. “频镊鬓无根”:频繁拔除鬓发,因为它们稀疏无根。
  7. “惟有经邦事”:唯有治理国家的事务。
  8. “年年志尚存”:每年的志向依然存在。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昔游”与“今隐”的对比,展现了生活状态的转变。
  • 象征:红杏苑象征过去的繁华,刺桐村象征现在的宁静。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昔游”对“今隐”,“岁计”对“科名”。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生活状态的转变和对国家事务的持续关注。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责任的认识和对志向的坚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杏苑:象征过去的繁华和美好。
  • 刺桐村:象征现在的宁静和隐居。
  • 僧债:象征生计的依赖和无奈。
  • 科名:象征个人的成就和国家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红杏苑”象征什么? A. 过去的繁华 B. 现在的宁静 C. 未来的希望 答案:A

  2. 作者为何频繁拔除鬓发? A. 因为鬓发太多 B. 因为鬓发稀疏无根 C. 因为鬓发有病 答案:B

  3.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迷茫 C. 对国家事务的持续关注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宁静和对友人的思念。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对比:

  • 徐夤的《昔游》与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两者都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但徐夤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事务的关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夤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徐夤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