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钱》

时间: 2025-01-27 03:21:04

多蓄多藏岂足论,有谁还议济王孙。

能于祸处翻为福,

解向雠家买得恩。

几怪邓通难免饿,须知夷甫不曾言。

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幸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钱 徐夤 〔唐代〕 多蓄多藏岂足论,有谁还议济王孙。 能于祸处翻为福,解向雠家买得恩。 几怪邓通难免饿,须知夷甫不曾言。 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幸门。

白话文翻译:

积蓄再多又如何讨论,有谁能帮助王孙渡过难关。 能在灾难中转变为福,向仇敌购买恩惠。 难怪邓通最终会饿死,要知道夷甫从未说过。 朝夕争斗最终归于何处,全都进入了权贵和宠臣的门。

注释:

  • 多蓄多藏:指积蓄财富。
  • 济王孙:帮助王孙,指帮助有困难的人。
  • 祸处翻为福:在不幸中找到幸运。
  • 雠家:仇敌。
  • 邓通:汉代富商,后因政治斗争被饿死。
  • 夷甫:指古代智者,未曾言及此事。
  • 朝争暮竞:指朝夕争斗。
  • 权门与幸门:指权贵和宠臣的门第。

诗词背景: 徐夤是唐代诗人,其作品多涉及社会现实和个人感慨。此诗通过对钱财的咏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权力斗争。诗中提到的邓通和夷甫,都是历史上的人物,通过这些典故,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钱财的咏叹,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权力的腐败。诗人以“多蓄多藏”开篇,质疑了财富的积累意义,进而提出谁能真正帮助困境中的人。诗中“祸处翻为福”和“解向雠家买得恩”反映了社会中利用危机和仇恨来获取利益的现实。最后两句“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幸门”更是对权力斗争和腐败的深刻批判,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悲愤。

诗词解析:

  • 首句“多蓄多藏岂足论”:诗人质疑财富积累的意义,认为过多的财富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 次句“有谁还议济王孙”:提出谁能真正帮助有困难的人,反映了社会救助机制的缺失。
  • 第三句“能于祸处翻为福”:指出在不幸中寻找幸运的可能性,但这种转变往往伴随着不正当的手段。
  • 第四句“解向雠家买得恩”:揭示了通过向仇敌购买恩惠来获取利益的现实。
  • 第五句“几怪邓通难免饿”:通过邓通的典故,说明了财富并不能保证安全。
  • 第六句“须知夷甫不曾言”:暗示了智者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沉默,表达了诗人的无奈。
  • 最后两句“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幸门”:总结了权力斗争的最终归宿,即进入权贵和宠臣的门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祸处翻为福”比喻在不幸中找到幸运。
  • 对仗:如“朝争暮竞”对仗“权门与幸门”。
  • 典故:如邓通和夷甫的典故,增加了诗的历史深度和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社会不公和权力腐败的深刻批判。诗人通过对比财富的积累和实际的社会救助,揭示了社会救助机制的缺失和权力斗争的腐败,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悲愤。

意象分析:

  • 多蓄多藏:象征财富的积累。
  • 祸处翻为福:象征在不幸中寻找幸运。
  • 雠家:象征仇敌和利益交换。
  • 邓通:象征财富与安全的脆弱关系。
  • 夷甫:象征智者的沉默。
  • 权门与幸门:象征权力和腐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邓通”是谁? A. 唐代诗人 B. 汉代富商 C. 古代智者 D. 政治家
  2. 诗中的“夷甫”指的是什么? A. 古代智者 B. 政治家 C. 富商 D. 诗人
  3. 诗中“祸处翻为福”的意思是什么? A. 在不幸中找到幸运 B. 在幸福中遭遇不幸 C. 在不幸中保持乐观 D. 在幸福中保持警惕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同样反映了社会不公和权力腐败。
  • 白居易的《卖炭翁》: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

诗词对比:

  • 徐夤的《咏钱》与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两者都批判了社会不公和权力腐败,但徐夤的诗更侧重于财富和权力的关系,而杜甫的诗则更广泛地涉及社会各阶层的生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夤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
  • 《唐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