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旧客东归远,长安诗少朋。
去愁分碛雁,行计逐乡僧。
华岳无时雪,黄河漫处冰。
知辞国门路,片席认西陵。
白话文翻译:
旧友远道而归,长安的诗人朋友少之又少。
离去的愁苦如同分飞的雁,行旅的计划又像追随的僧侣。
华山的雪无时不在,黄河的冰在各处漫延。
知道要告别国门的道路,只能在片席上认得西陵。
注释:
- 旧客:指老朋友。
- 东归:向东返回的意思。
- 长安:唐代的都城,繁华之地。
- 诗少朋:诗人朋友少。
- 去愁:离别的愁苦。
- 分碛雁:分飞的雁,象征离愁。
- 行计:旅途的计划。
- 逐乡僧:追随乡间僧侣,可能暗指归乡的旅途。
- 华岳:华山,象征高远与险峻。
-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象征广阔。
- 漫处冰:冰雪覆盖,暗示寒冷的季节。
- 国门路:国门的出路。
- 片席:简陋的席子,象征漂泊与离散。
- 西陵:指西边的陵墓,可能隐喻对故土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松,唐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与离别之情。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用简练的语言传递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送别友人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对即将离去的忧虑,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的离散与归属感的缺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送别的情景,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离愁别绪。开篇两句“旧客东归远,长安诗少朋”,直接引入送别的主题,表达了长安的繁华与孤独,朋友少之又少,增加了离别的感伤。接下来“去愁分碛雁,行计逐乡僧”,通过分飞的雁与乡僧的比喻,描绘了行旅中的愁苦与离别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后两句“华岳无时雪,黄河漫处冰”则以自然景象作陪衬,华岳的终年积雪和黄河的冰封景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寒冷,暗示了朋友间的离散与思念。结尾“知辞国门路,片席认西陵”则是对离别的深刻反思,虽知人生的道途多舛,却在简陋的席子上认得家乡的西陵,表现了对故土的深切眷恋。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的广阔与人情的深厚,也有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离别的无奈,令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与孤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旧客东归远:旧友远道归来,暗示离别的愁苦。
- 长安诗少朋:长安虽繁华,却缺少知音,寓意孤独。
- 去愁分碛雁:离去的愁苦如同分飞的雁,表现心情的凄凉。
- 行计逐乡僧:行旅的计划如同追随乡僧,暗示归乡的渴望。
- 华岳无时雪:华山四季有雪,象征高远与恒久的思念。
- 黄河漫处冰:黄河冰封,暗示寒冷与孤寂。
- 知辞国门路:明白要离开家国,反映对故土的无奈。
- 片席认西陵:在简陋的席子上识别西陵,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去愁分碛雁”,将离愁比作分飞的雁,生动形象。
- 对仗:如“长安诗少朋”与“去愁分碛雁”,语言对称,增强韵律感。
- 意象:华岳、黄河等自然意象,寓意深远,具有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送别的主题,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与对离别的无奈,展现了人生旅途的孤独与对故土的眷恋,情感真挚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旧客:代表友情与人际关系。
- 长安:象征繁华与孤独。
- 华岳:象征高远与恒久思念。
- 黄河:象征广阔与生命的流逝。
- 西陵:故乡的象征,承载着对过去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安”是指哪个朝代的都城?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去愁分碛雁”中的“碛雁”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鸟
- B. 旅途
- C. 离别的愁苦
- D. 朋友
- 诗的情感基调是:
- A. 快乐
- B. 伤感
- C. 狂热
- D. 平淡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相比,曹松的这首诗在情感上更为沉重,强调了离别的愁苦,而李白则体现了一种开阔的胸襟与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两者在主题上相似,但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