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作二首
作者: 曹勋 〔宋代〕
千峰注雨作微凉,
宝殿留阴忽夕阳。
入夏暄寒曾莫测,
雷声犹震碧云傍。
白话文翻译:
在千山万峰上,细雨洒落,带来一丝凉意;
宝殿之中,阴影笼罩,忽然间夕阳西下。
进入夏季,温暖与寒冷的变化令人难以预测;
雷声依旧在碧绿的云层旁边震响。
注释:
- 千峰: 指许多山峰,这里形容山的数量众多。
- 注雨: 落下雨水,润泽大地。
- 微凉: 稍微带有凉意,形容天气的变化。
- 宝殿: 指宫殿,通常为王宫或寺庙。
- 留阴: 留下阴影,指阴云笼罩。
- 夕阳: 指傍晚的太阳,暗示一天的结束。
- 入夏: 进入夏季的时节。
- 暄寒: 暖和和寒冷,表示天气的变化。
- 雷声: 雷鸣的声音,通常伴随暴雨。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夕阳”与“雷声”可以引申为生活中的变迁与不定,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在古代文学中,夕阳常与人生的黄昏相呼应,寓意着逝去的时光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字子晦,号慕容,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山水诗见长,风格清新。其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时值国家动荡,诗人寄情于自然,通过描绘雨景来反映内心的情感和对时局的思考。
诗歌鉴赏:
《雨作二首》通过描绘雨中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的敏感观察。开篇“千峰注雨作微凉”,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雨水滋润山峰的景象,给人带来一丝凉意,表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清新。接下来的“宝殿留阴忽夕阳”则通过对比,展现了阴雨天与夕阳的瞬息变化,暗示了光明与黑暗、希望与失落的交替。
在“入夏暄寒曾莫测”一句中,诗人指出夏季的气候变化莫测,给人一种无法把握的感觉,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神秘与无常。而最后一句“雷声犹震碧云傍”则通过雷声的震响,象征着自然的力量,给人一种震撼与敬畏之感。
全诗以雨为线索,描绘出一种静谧而又变幻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诗中蕴含的哲理,使人不仅仅感受到雨景的美,更引发对生活与自然的思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千峰注雨作微凉”:细雨滋润山峰,带来凉爽的感觉。
- “宝殿留阴忽夕阳”:宫殿间的阴影与突然出现的夕阳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 “入夏暄寒曾莫测”:进入夏季,天气变化无常,令人感到不安。
- “雷声犹震碧云傍”:雷声依旧在云层旁回响,象征自然的威力与不可预测。
-
修辞手法:
- 比喻: “宝殿留阴”暗示阴郁的情感。
- 对仗: “千峰注雨”与“宝殿留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通过“雷声犹震”,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使其更具表现力。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表现出自然的无常与人生的哲理。
意象分析:
- 雨: 象征着生命的滋润与自然的变化。
- 宝殿: 代表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同时也反映出内心的宁静与阴郁。
- 夕阳: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终结,带有淡淡的忧伤。
- 雷声: 体现了自然的威严与不可预测性,暗示着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千峰注雨”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悲伤
B. 清新
C. 愤怒
D. 忧郁 -
“入夏暄寒曾莫测”中“暄寒”指的是什么? A. 温暖与寒冷
B. 晴天与雨天
C. 白天与黑夜
D. 春天与秋天 -
诗中提到的“雷声”主要象征什么? A. 生命的快乐
B. 自然的力量与威严
C. 人类的奋斗
D. 时间的流逝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曹勋的《雨作二首》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以自然景象为主题,但前者更注重气候变化带来的心理感受,而后者则强调对历史的沉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曹勋诗文集》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背景与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