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崇圣寺僧(一作关山寄诗赠清越)》

时间: 2025-01-27 03:22:18

不醉长安酒,冥心只似师。

望山吟过日,伴鹤立多时。

沟远流声细,林寒绿色迟。

庵西萝月夕,重约语空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崇圣寺僧(一作关山寄诗赠清越)
作者: 曹松 〔唐代〕

不醉长安酒,冥心只似师。
望山吟过日,伴鹤立多时。
沟远流声细,林寒绿色迟。
庵西萝月夕,重约语空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僧人的思念和对自然的感悟。诗人不醉于长安的美酒,内心沉静如同一位高僧。望着远山吟唱,伴着孤鹤伫立了很久。山沟遥远,溪水流淌声细,树林寒冷,绿色的草木生长缓慢。黄昏时分,庵西的萝卜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约定的重聚似乎变得遥遥无期。

注释:

  • 不醉长安酒:指诗人不沉迷于繁华的长安,只追求内心的宁静。
  • 冥心只似师:内心沉静恍若高僧。
  • 望山吟过日:仰望山峦,吟诵诗篇,度过了一整天。
  • 伴鹤立多时:与孤鹤一同伫立,似乎是对自然的向往。
  • 沟远流声细:指溪流遥远,水声细微。
  • 林寒绿色迟:树林寒冷,春天来得比较晚。
  • 庵西萝月夕:庵房西边的萝卜在月光下,静谧的夜晚。
  • 重约语空期:重逢的约定似乎变得遥远,言语间充满空虚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松,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写景抒怀为主,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对远方僧人的思念之际,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谊的珍视。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还有对生命状态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清淡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首联以“不醉长安酒”开篇,立刻将人带入一种清醒的状态,诗人不为繁华所惑,反而更倾向于内心的冥思苦想。接下来,诗人通过“望山吟过日,伴鹤立多时”描绘了他在自然中安静吟唱的场景,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沟远流声细,林寒绿色迟”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自然的描写,流淌的溪水声细微而悠远,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而“林寒”则暗示了时节的变化,春天的来临似乎显得格外缓慢,似乎与诗人内心的等待相呼应。

最后两句“庵西萝月夕,重约语空期”则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自然的宁静相结合,表达出一种对未来重聚的渴望与无奈。整首诗在意象上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诗人以简约的风格传达出深刻的哲理,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友谊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醉长安酒:表明诗人对长安繁华生活的不屑,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
  2. 冥心只似师:将内心的宁静比作高僧,突出内心的修养。
  3. 望山吟过日:描绘了诗人在山中吟唱的情景,表现出自然的美好与诗人的陶醉。
  4. 伴鹤立多时:与孤鹤相伴,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孤独感。
  5. 沟远流声细:描绘溪水流声之细,展现出环境的宁静。
  6. 林寒绿色迟:描写树林的寒冷与春天的迟到,暗示时间的流逝。
  7. 庵西萝月夕:描绘庵房西边的景色,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8. 重约语空期:表达对重聚的期待,却又感到无奈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内心的宁静比作高僧,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诗人的情感状态。
  • 对仗:诗中运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句子结构更加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既有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也有对重聚的渴望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繁华与喧嚣,反衬出诗人的淡泊。
  • :代表自然的高远与宁静。
  • :象征孤独与高洁,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象征自然的流动与时间的流逝。
  • :代表自然的静谧,体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 萝月:象征静谧的夜晚,增添了诗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不醉于哪种生活?

    • A. 长安的繁华
    • B. 乡村的宁静
    • C. 自然的美好
  2. 诗中提到的“伴鹤立多时”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 A. 友谊的珍贵
    • B. 孤独的思考
    • C. 自然的和谐
  3. “林寒绿色迟”中,“绿色迟”表达了什么?

    • A. 春天的来临缓慢
    • B. 生命的短暂
    • C. 友谊的冷淡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曹松的《寄崇圣寺僧》与王维的《鹿柴》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曹松的诗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见长,而王维则在意境上更显幽深,二者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古诗词鉴赏辞典》
  3. 《唐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