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刘方瀛陈虚白两明府集卢元明孝廉白云楼》

时间: 2025-01-26 02:10:13

看竹名园过子猷,登仙今拟凤凰游。

同时并结黄金绶,作赋齐登白雪楼。

天爱郎星清伏日,地怜王气接丹丘。

凭轩一睇三山路,人在方壶第几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看竹名园过子猷,登仙今拟凤凰游。
同时并结黄金绶,作赋齐登白雪楼。
天爱郎星清伏日,地怜王气接丹丘。
凭轩一睇三山路,人在方壶第几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看竹子园时的情景,想起了子猷(指士人或有才之士),于是决定像凤凰一样,去游玩登高。与友人一起,结下金色的绶带,齐心协力登上白雪楼。天上对郎星的爱护如同温暖的阳光,地上对王气的眷顾如同接纳丹丘(美好之地)。凭窗远眺,三山的道路在眼前延展,人在方壶(隐逸之地)又在何处呢?

注释:

  • 子猷:指的是子侨,古代名士,象征有才之士。
  • 黄金绶:象征着荣华富贵的象征,通常指的是官职或荣誉。
  • 白雪楼:象征着高洁的场所,或许是诗人所向往的理想之地。
  • 郎星:指的是天上的星辰,常用来象征美好的事物。
  • 丹丘:美好的山丘,象征着理想的境地。
  • 方壶:隐居之地,常用来比喻理想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舜,明代诗人,字子安,号安舜,浙江人。王安舜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作品多以山水、田园、咏怀为主,体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舜与友人游玩时,表达了他对友谊、理想及自然美景的向往。诗中融合了对名士的钦佩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反映了明代文人对高洁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绝句的方式,音韵和谐,具有很好的节奏感。诗的开头便以“看竹名园过子猷”引入,展现了诗人身处的自然环境,竹子的清幽与名园的雅致相辅相成,透露出一种文人特有的雅趣。“登仙今拟凤凰游”则进一步升华了这一意境,凤凰作为神鸟,象征着吉祥与高贵,体现了诗人想要追求理想境界的愿望。接下来的“同时并结黄金绶”,不仅仅是对友谊的歌颂,更暗含了对荣华富贵的追求。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一同登高望远、共赏风景的美好时光。最后两句“凭轩一睇三山路,人在方壶第几洲”,则是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思考,三山路指向远方的理想,而方壶则是隐逸之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归属的探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看竹名园过子猷:描绘了诗人游览竹子园的场景,子猷象征着有才之士,体现了诗人对名士的向往。
  2. 登仙今拟凤凰游:表达了诗人想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凤凰象征着理想与高贵。
  3. 同时并结黄金绶:与友人一同结下荣华的象征,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4. 作赋齐登白雪楼:共同作诗,登上理想的高处,展现了诗人的志向与追求。
  5. 天爱郎星清伏日:天上星星的璀璨与阳光的温暖,象征着美好的向往。
  6. 地怜王气接丹丘:大地接纳拥有王气的人,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7. 凭轩一睇三山路:从高处眺望,探讨人生的方向。
  8. 人在方壶第几洲:反思自己所处的理想生活状态,问自己身在何处。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理想比作“凤凰游”,彰显理想的高贵与追求。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如“天爱”和“地怜”,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了竹子、凤凰、星辰、丹丘等意象,表现诗人对自然美与理想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友谊的珍视。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反映出一种高洁、向上的精神追求,表现了文人对人生价值与存在意义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洁与文人情怀。
  • 凤凰:象征理想与追求,寓意高尚的品德。
  • 黄金绶:象征荣华富贵,代表着对地位的渴望。
  • 白雪楼:象征理想的高处,体现出诗人向往的境界。
  • 三山:象征着人生的方向与前途。
  • 方壶:象征隐逸与理想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子猷”指代什么? A. 竹子
    B. 有才之士
    C. 凤凰
    D. 诗人

  2. “黄金绶”象征了什么? A. 友情
    B. 荣华富贵
    C. 自然
    D. 诗歌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追求? A. 自然
    B. 荣华
    C. 理想生活与友情
    D. 传统文化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王安舜的这首诗在意境上更为细腻,前者更加强调的是自然的雄伟壮丽,而后者则侧重于人文情怀与友谊的珍贵。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安舜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美学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