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

时间: 2025-01-11 14:55:07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曲江
——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
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
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
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
若比伤春意未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伤感的情绪。诗人回忆起往日的华丽场景,看到宫廷中的翠辇经过,却再也无法看到那种繁华。夜里,空荡荡的听到鬼魂在悲歌,金色的车马不再驶回倾城之色,玉殿依然被下苑的波光所照耀。回忆起华亭的鸣鹤声,心中充满忧虑,想到王室的衰败,更是泪流满面。即使天地变迁,内心的痛苦也难以减轻,然而与伤春相比,这种伤感似乎并没有太多不同。

注释

  • 翠辇:指华丽的车子,象征着权贵和荣华。
  • 子夜:指午夜,代指幽静而凄凉的时刻。
  • 金舆:金色的车子,象征着奢华和地位。
  • 倾城色:形容美女的美貌,倾倒全城的容颜。
  • 华亭:指华美的亭子,寓意美好而优雅的环境。
  • 铜驼:古代指代王室的衰败,因铜驼是古代著名的骆驼,象征着负担与重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晚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而著称,常常运用典故与象征,展现出深邃的哲理与历史感。李商隐的生活经历多舛,宦海沉浮,使得他的诗作中常充满失落感和对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曲江》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正值唐朝衰落之际,政治动荡,社会动乱,这种背景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往日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歌鉴赏

《曲江》这首诗在形式上使用了七言绝句,四联八句,结构紧凑,情感浓烈。诗的开头以“望断平时翠辇过”一句切入,展现了诗人对昔日繁华的追忆与无奈。随后的“空闻子夜鬼悲歌”则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伤。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不仅仅是在描绘个人的情感,也是在表达对国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翠辇、金舆、玉殿等意象,代表着权利与美好,而“死忆华亭”和“老忧王室”则揭示了历史的无情与现实的残酷。诗的最后两句“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接受与深刻的无力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因其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成为了李商隐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充分展现了他对生命、历史的思考与对美好过往的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望断平时翠辇过:回忆过去的繁华,看到华丽的车子在眼前经过,但却无法再见。
  2. 空闻子夜鬼悲歌:在幽静的夜晚,耳边传来鬼魂的悲歌,令人感到凄凉。
  3. 金舆不返倾城色:金色的车子再也无法带回往日的美丽和繁华。
  4. 玉殿犹分下苑波:华丽的殿宇仍在下苑的波光中闪耀,似乎在提醒诗人过往的辉煌。
  5. 死忆华亭闻唳鹤:死去的回忆中,仿佛听到华亭中鹤鸣的声音,勾起内心的伤感。
  6. 老忧王室泣铜驼:对王室的忧虑,像铜驼那般沉重,令人心痛。
  7. 天荒地变心虽折:虽然天地都在变化,内心的痛苦依然如故。
  8. 若比伤春意未多:相比于对春天的伤感,这种痛苦似乎并没有更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舆不返倾城色”中的“金舆”比喻奢华与地位。
  • 拟人:如“子夜鬼悲歌”,赋予鬼魂以人的情感。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语言更具节奏感,如“金舆不返”与“玉殿犹分”。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繁华逝去的惋惜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情感基调悲凉而沉重,展现了李商隐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中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现实无情的感慨,揭示了人性在面对时间流逝与历史变迁时的脆弱与无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辇:象征权力与繁华。
  • 鬼悲歌:代表孤独与凄凉。
  • 金舆:象征奢华的印记。
  • 华亭:美好的回忆。
  • 铜驼:王室的沉重负担。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的悲伤氛围,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过往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曲江》的作者是: A. 杜甫
    B. 李白
    C. 李商隐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翠辇”象征: A. 忧伤
    B. 权力与繁华
    C. 失落
    D. 美好回忆

  3. “子夜鬼悲歌”中的“鬼”指代: A. 亡者
    B. 鬼怪
    C. 凶兆
    D. 忧虑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李商隐《曲江》杜甫《春望》: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国家和历史的忧虑,但李商隐的情感更为细腻而含蓄,而杜甫则直接而沉重,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文研究》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