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
时间: 2025-01-27 04:04: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荼蘼散雪。到此花谢后,春便消歇。劫里昆池杨柳,依然柔条,定又堪折。雕梁得似卢家否,有旧日红襟能说。道庾郎遥赋江南,更为夕阳愁绝。莫问长安近事,故人幸好在,珍重华发。可奈花阴,蝶舞蜂喧,又是声声啼鴂。悬知石老云荒后,尚未忘照帘斜月。怨塞鸿空寄瑶函,不附半轮残玦。
白话文翻译:
荼蘼花如雪般飘散,等到这花谢后,春天也就结束了。在苦难中,昆池的杨柳依然柔软,定能再折。雕梁是否如卢家般精美,曾经的红襟是否还能诉说往日?听说庾郎在遥远的江南赋诗,更让我在夕阳下感到无尽的愁苦。不要问长安的近况,幸好故人还在,珍重那白发苍苍的时光。可惜花阴下,蝴蝶飞舞,蜜蜂喧闹,仍然传来声声啼鴂。谁能知道石老在云荒之后,是否依然记得那斜月照帘?怨恨那鸿空寄去的瑶函,不再附上半轮的残月。
注释:
- 荼蘼:一种花,象征着春天的结束。
- 劫里:指经历了苦难的地方。
- 昆池:古代地名,常与水、柳相关。
- 雕梁:精美的雕刻的梁,通常用于形容建筑的美丽。
- 庾郎:指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诗人。
- 华发:白发,象征年老。
- 花阴:花的阴影,通常指美好的环境。
- 啼鴂:指杜鹃鸟,常与哀伤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兆蕃,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以抒情诗著称。他的诗风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描写,富有情趣和意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末夏初之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消逝的感慨以及对往昔的怀念,反映出对人生短暂、岁月流逝的思考,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对故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疏影》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情诗,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个人的情感,展现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与追忆。开头的“荼蘼散雪”,以花谢象征春天的结束,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接着提到昆池的杨柳,展现出即使经历风雨,生命依然柔软的坚韧。诗中多次提到旧友与往事,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尤其是“莫问长安近事,故人幸好在”,显示出对当下的珍惜和对友谊的重视。
此外,诗中还运用多种意象,花阴、蝶舞、蜂喧等意象构成了春日的美丽画面,但在美丽的外表下,潜藏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结尾处,诗人以“怨塞鸿空寄瑶函”表达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寄情于自然之美的同时,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整首诗词情感细腻,意境深远,使人感受到春天的短暂与美好,及其带来的惆怅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荼蘼散雪:春天的荼蘼花如雪般飘落,暗示春天的结束。
- 到此花谢后,春便消歇:花谢象征春天的消逝,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劫里昆池杨柳,依然柔条,定又堪折:尽管经历了苦难,昆池的杨柳依旧柔软,象征坚韧的生命力。
- 雕梁得似卢家否,有旧日红襟能说:提到卢家,暗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 道庾郎遥赋江南,更为夕阳愁绝:庾信的诗歌与夕阳相结合,增添了诗人内心的忧伤。
- 莫问长安近事,故人幸好在,珍重华发:珍惜与故人的关系,反映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可奈花阴,蝶舞蜂喧,又是声声啼鴂:描绘春天的美好,却又伴随着哀伤的鸟鸣。
- 悬知石老云荒后,尚未忘照帘斜月:暗示对未来的未知与对过去的追忆。
- 怨塞鸿空寄瑶函,不附半轮残玦:对友人的思念难以寄托,表现出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荼蘼花比作雪,形象生动。
- 拟人:将杨柳描写为“依然柔条”,赋予生命。
- 对仗:如“蝶舞蜂喧”,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惋惜与对友人的思念,反映出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悟,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荼蘼:春天的象征。
- 杨柳:柔韧与生命力的象征。
- 雕梁:美好与记忆的象征。
- 夕阳:时间流逝的象征。
- 花阴:美好环境的象征。
- 啼鴂:哀伤与思念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荼蘼花的象征是什么?
- A. 春天的开始
- B. 春天的结束
- C. 夏天的来临
- D. 秋天的萧瑟
-
“雕梁得似卢家否”中的“卢家”指的是谁?
- A. 一位历史人物
- B. 一种建筑风格
- C. 诗人庾信
- D. 一位诗人的朋友
-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对故人的珍惜?
- A. “莫问长安近事”
- B. “故人幸好在,珍重华发”
- C. “怨塞鸿空寄瑶函”
- D. “道庾郎遥赋江南”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时光的感慨,但更多体现了孤独与酒的关系。
- 杜甫《春望》:在描绘春天的同时,展现了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伤。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围绕春天的景象与离别,情感上也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金兆蕃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