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4-28 20:36: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疏影二首 其二
河挢日暮。见枝枝柽柳,细含烟雾。缫不成丝,画不成眉,飘又不成飞絮。纤条漫系游人马,已弱到可怜人处。耶更堪小盎移来,谙尽疏窗霏雨。为着三春名字,想三眠三起,汉苑愁绪。各种凄迷越样娇柔,遮断章台情路。今番才称观音号,伴清静炉香一炷。缀芳璎紫竹林边,琐碎珠花长吐。
白话文翻译:
倾斜的河边,黄昏时分。看那枝枝的柽柳,轻轻地笼罩在烟雾之中。缫丝无法织成细腻的丝绸,画眉却也难以描绘出美丽的眉毛,飘摇间又不像飞扬的絮状物。纤细的柳条随意地系着游人的马,已然显得可怜而虚弱。小盎更是难得,移来时似乎懂得那疏窗外细雨的情景。提到三春的名字,便想起三次的入睡与醒来,汉朝苑囿中满是愁绪。各种凄迷的情感如同娇柔的花朵,遮断了章台的情路。如今才敢称呼观音,伴随着清静的炉香,点燃一炷。点缀在芳香的紫竹林边,细碎的珠花长长吐露着芬芳。
注释:
字词注释:
- 缫:缫丝,指用蚕丝织物。
- 画眉:传统的美妆方式,形容女子的妆容。
- 细含烟雾:形容柳树在烟雾中的朦胧状态。
- 游人马:游览的人的马。
- 更堪:更能。
- 章台:古代诗词中常指恋爱或思念的情感之地。
典故解析:
- 观音:佛教中的慈悲菩萨,象征着宽容与安慰,常被人们在苦闷时称颂。
- 三春:指春天的三个时节,象征新生和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奕绘,清代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情的思考。
创作背景: 《疏影二首》创作于清代,反映出当时文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诗中蕴含了对春天和爱情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疏影二首 其二》是奕绘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结合,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开篇以“河挢日暮”写出黄昏时分的宁静与柔和,接着描绘了柳树在烟雾中的朦胧,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将缫丝与画眉的比喻引入,揭示出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尤其是“缫不成丝,画不成眉”,更是流露出一种无力感。
在描写游人马时,诗人展现了柳条的轻盈与游人的孤独,推动情感的深入。对“三春”的提及,暗示着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汉苑愁绪则进一步强调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失落。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细腻的描绘,也有深沉的反思,令人沉醉其中。
最后的“缀芳璎紫竹林边”,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清雅的美,似乎在暗示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执着。整体而言,这首诗在自然景物与情感的交融中,展现了诗人敏感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河挢日暮:描绘了黄昏时的宁静景象。
- 见枝枝柽柳,细含烟雾:描绘柳树在烟雾中的模糊与柔美。
- 缫不成丝,画不成眉: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又无能为力。
- 纤条漫系游人马:柳条轻盈,游人却显得孤独。
- 已弱到可怜人处:柳条的柔弱和游人的孤独形成对比。
- 耶更堪小盎移来:小盎的出现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切感。
- 谙尽疏窗霏雨:窗外细雨与内心情感的交织。
- 为着三春名字:引出对春天和爱情的思考。
- 想三眠三起,汉苑愁绪:表达对过往情感的怀念。
- 各种凄迷越样娇柔:描绘情感的复杂与细腻。
- 遮断章台情路:情感的阻隔与无奈。
- 今番才称观音号: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
- 伴清静炉香一炷: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 缀芳璎紫竹林边:美好事物的点缀与追求。
- 琐碎珠花长吐:细腻的美感与内心情感的流露。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缫不成丝,画不成眉”,通过比喻表达无奈。
- 拟人:如“细含烟雾”,将自然赋予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讲究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又流露出无奈与孤独。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出对情感的思索与人生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柽柳:象征柔弱与美好,隐喻女子的娇柔。
- 游人马:传达孤独与游离感,反映人际关系的疏离。
- 观音:象征慈悲与希望,表达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 烟雾:象征朦胧与无常,暗示人生的复杂与变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缫不成丝,画不成眉”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 B. 对生活的满足
- C. 对现实的无所谓
-
“河挢日暮”中的“日暮”意味着?
- A. 早晨的宁静
- B. 黄昏的柔和
- C. 正午的炙热
-
诗中提到的“章台”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古代恋爱之地
- C. 一种乐器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描写春天的景象与内心的愁苦。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杜甫)与《疏影二首 其二》:两首诗均表达了对亲人和美好事物的思念,但杜甫更多地关注社会与家国情怀,而奕绘则更专注于个人内心的细腻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
- 《奕绘诗文集》